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环境资源等矛盾日益凸显,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严峻的环境与资源制约。中国政府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做出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因此,加工贸易的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节能减排、洁净生产和保护环境,推动加工贸易企业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的初级加工装配逐步向节能型、环保型、高新技术化的现代绿色环保型企业转型升级。
1. 采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为了实现我国的碳排放目标,必须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在传统产业的生产和服务环节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举措。其中,加快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是节能减排技术的重要运用。具体包括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流程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提升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倍增性和创新性作用,在传统产业的生产和服务环节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节能减排的目标。 此外,变频节能技术也是一个应用面广、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的高效节能新技术。除了变频节能技术之外,风电和余热发电、电力电子、电机节能、照明节电、节能变压器等技术的开发利用,尽快实现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企业向能效利用率高、环境友好型企业转变。
2. 发展绿色加工贸易
绿色加工贸易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加工制造模式,其中包括从设计、生产、包装和运输等加工贸易的各个环节上做到环境污染小,资源循环有效利用等原则。这就对加工贸易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从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结合环保理念优化生产、包装方案等;在生产过程中要尽量使用绿色环保的原材料来进行加工生产,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采用能耗低,三废排放小的新工艺、新技术。在产品包装上,采用循环再生利用、可降解、精简化等国际环保包装理念包装产品。
此外,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新材料等,近年来我国已经在太阳能利用、新材料LED照明节能、风力发电等行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造就了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政府应给予这些企业更大的投资力度,在财政金融方面给予支持。加快建立节能环保等创新科技园,吸引民间资本对节能减排产业的投资,大力推进绿色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合理转移,积极开拓新兴国家市场并扩大内需
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有不少比较优势,从地理上看,西部与俄罗斯、东盟和印度等地区相邻,从人力资源和土地成本上看,中西部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力成本比东部沿海城市要低很多,土地,水,电等资源价格也相对便宜。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与沿海地区形成产业联动,提高国内产业配套水平,形成“沿海接单、内地加工、内外销售”的加工贸易新模式。
1.正确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大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利用外资工作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是相对落后,发展缓慢的。为消除加工贸易的区域不平衡,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政策上要进一步向中西部倾斜,加大对承接地企业的重点项目上的资金支持,包括提供贷款、利率优惠等。改善外商投资区域分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鼓励外商积极投资我国中西部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展加工贸易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首先是运输成本,由于国际贸易普遍采用海运,而全国各大港口都集中在东部沿海,中西部运距较长和运输效率较低下,增加了加工贸易的运输成本。其次是工业设施落后,配套能力差。因此,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努力完善交通和工业设施,建立工业区,引进高端设备,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大对劳工的培训,积极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向中西部的转移,同时积极吸引新的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加工贸易项目。克服运输成本高,配套产业不足,工业设备落后等不足。
2.发挥特色产业,与东部形成良好的互动
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相结合的加工贸易。我国西部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拥有许多东部地区所不具备的特色产业。比如,云南西藏地区的生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中药,藏药资源发展深加工。争取与东部地区合作建立特定产业的工业区,充分发挥东西部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良好的互补效应。
3.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开拓新兴国家市场
我国目前出口集中度过高,美国,欧盟,日本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国,占我国出口比重的45%左右。对这些国家的外贸依存度较高,直接导致了外贸风险过于集中。自08年的次贷危机到今年的欧债危机,导致欧美各国外贸订单量大减,给我国出口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而目前新兴国家,如金砖国家经济发展迅猛,其中2个就是我国的邻国印度和俄罗斯,紧邻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这些地区完全可以利用地缘优势,发挥我国在加工贸易中的优势和西部地区的特色产业,积极开拓这两个国家的市场。比如,俄罗斯普遍采用西医治疗疾病,但西药所产生的副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对无副作用的中药、藏药非常感兴趣,发展潜力巨大。
4.扩大内需,降低外贸依存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对外贸依存度始终较高,一旦国际市场上发生某些事件影响出口,便直接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影响。我们完全可以改变思想,扩大内需。随着我国人均GDP的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商发现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据报道,中国内地2011年奢侈品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7亿美元,2012年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大国。一方面,大量出口廉价的商品,让外商得到了实惠,另一方面,却让外商来我国赚取了高额利润。因此,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发展内销导向性的加工贸易。目前,人民币不断升值,周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较快,很多低端中间产品的价格已经比国内采购更有优势,可以发挥我们加工贸易技术和资本的优势,进口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从而降低成本并通过国内的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占领国内外市场。
(四)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
从台湾地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经验中我们了解到,进入21世纪初期台湾的加工贸易进入第三次转型,即向知识导向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将研发、设计、销售、品牌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环节留在台湾,而把加工制造等环节通过外包的形式转移到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种境外加工,境内研发设计的模式,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也不失去对原有供应链的支配。
自2000年,我国提出发展“走出去”战略以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有一批大型项目建成投产,华源、万向、远大空调、新希望等国内企业已逐步在国外站稳了脚跟。同时自2006年始,中国在境外兴建50个经贸合作区,从事国内较为成熟的贸易加工等产业②。因此,要继续大力发展境外加工贸易,首先从政府层面上,一是结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制定我国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行业政策。对各行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进行规划,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的成熟产业和多余生产力。二是简化对外投资审批,完善监督管理。加快海关、税收、外汇管理等相关法规的建设,放宽企业用汇和人员出国限制、设备材料出口条件,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走出去”战略建立有利条件。三是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拓宽服务领域。为解决我国境外加工贸易在资金短缺方面的问题提供保障,如提供优惠的贷款,出口保险抵押等。同时,政府也要推动涉外中介机构的规范运作,发挥其中介、咨询、协调、规划、调查等方面的作用,为企业避免当地法律、市场竞争、劳务纠纷等风险,保证境外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而作为企业,首先要做好可行性研究,选好市场,对当地的法律法规、投资环境等因素充分调查、研究。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很大,到国外发展境外贸易,必须加强风险意识,积极务实地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其次,制定海外投资战略,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方式。我国境外投资企业主要选择合资经营的方式,不仅可以利用当地企业的优势,还可以获得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和优惠措施。当然,也可以通过收购兼并、独资等方式,特别是一些大型知名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可以迅速获得当地市场认可的品牌、劳动力、营销渠道等,如我国联想集团并购了IBM个人笔记本电脑业务,从而加快了成为国际知名企业的步伐。
综上所述,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继续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长期的、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贸易成功发展经验,扬长避短,加速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和加快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而且,加工贸易企业还应注重企业自主创新,加强品牌建设,加快产品研发,促使加工贸易沿着价值链逐步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由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其中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在产品销售方面,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对外积极开发新兴国家市场,实施外贸出口多元化。对内扩大内需,降低外贸依存度。同时,加工贸易的未来转型升级应与社会和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一致,促进绿色加工贸易和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减少对国内资源和环境的过分依赖,使得加工贸易在我国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从而推动我国经济贸易长期稳定增长。
【引文注释】:
1.(著作) ①施振荣.再造宏碁:开创、成长与挑战.中信出版社,2005.
2.(期刊文章、论文)②于晓.“走出去”战略概述. 侨务工作研究,2011(2).
【参考文献】:
1.(著作)戚晓曜、邱志珊.中国加工贸易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著作)赵晋平.低碳贸易:节能目标约束下的贸易结构调整.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3.(著作)邬关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以服装产业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著作)王怀民.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
5.(著作)沈玉良.中国国际加工贸易模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6.(著作)施振荣.再造宏碁:开创、成长与挑战.中信出版社,2005.
7.(期刊文章、论文)杨丹辉.全球竞争格局变化与中国产业升级——基于新型国际分工的视角.国际贸易,2011(11).12-18
8.(期刊文章、论文)王受文.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对外贸易稳定发展.国际贸易,2012(1).4-7
9.(期刊文章、论文)郭海昕.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自主创新与研发.国际贸易问题,2010(3).28-35
10.(期刊文章、论文)于晓.“走出去”战略概述.侨务工作研究,2011(2).
11.(期刊文章、论文)李奔奔.关于我国发展绿色加工贸易的思考.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