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沿海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与环境承载能力的饱和,使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成为理所当然。目前,要正确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改善投资软环境,大力改善西部投资硬环境,发挥特色产业,与东部形成良好的互动业的条件。
中西部地区政府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全方位开放的方针,全力为投资创业者营造安全可靠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高效快捷的政务环境、舒适优美的人环境政府的政策 与制度创新。从政策上激励出口加工企业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结合;从制度上扶持、保护国有与民营加工企业自主创新;与跨国公司共同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引进与提升创新能力相结合。推动企业从高耗能、高污染与低技术的初级加工制造向节能型、环保型与高新技术的现代制造转型升级。
中国大陆沿海地区转移其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的模式有两种,一是向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转移,一是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虽说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也比较低,但是,第一,由于语言、文化和法律环境方面的差异,将加工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必将增加经营成本;第二,到东南亚投资的风险肯定会大于在国内投资的风险,从而抵消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所以将加工产业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未必是最优选择;再者,加工装配产业具有“聚集效应”,即加工产业在中国大陆的聚集降低了加工方和采购方相互搜寻的搜寻成本,更有利于加工装配活动的开展,而且随着跨国公司将零部件生产企业转移到中国大陆,导致在中国大陆搜寻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搜寻成本和运输成本优势更加突出,这些都增大了加工产业在国内转移的可能性。 而仅仅依赖市场机制来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极有可能出现“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来加以推动。要围绕加工企业建立零部件生产企业,以建立若干集零部件生产和加工装配于一体的专业的出口加工区。在加工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过程中,应鼓励配套产业一并转移将中西部地区的每一个出口加工区扶持发展成专业的加工产业集群,放大该项活动在本地区的比较优势。
(五)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
境外加工贸易是指我国企业以现有技术、设备投资,在境外以加工装配的形式,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零配件、原材料出口的国际经贸合作方式。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作为外经贸工作的一项新兴事业,已成为当前实现国民经济调整和培育出口的一个新增长点。
近年来,我国一些产业和产品,一批生产和科研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崛起,规模不断扩大,实力迅速增强,已经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和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能力;同时,由于我国的生产制造成本的上升,部分产品已经不具备太多的价格优势;还有,由于日本欧盟等国家对我国许多产品设立贸易壁垒,而对一些落后国家地区的产品采取扶持政策,所以将一部分先进产业转移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将有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
为了更好地使竞争优势发展壮大,有必要引导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对外投资,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我国境外投资在行业选择上,以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以及服装 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到境外投资办厂,进行产品的组装和加工生产。我国的机电产品和轻纺等产品,因质优价廉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广受欢迎,有些在发达国家也很受欢迎,市场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开展加工贸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纺织业为例,中国的纺织品出口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市场,约需支付18%-23%左右的进出口关税,而孟加拉纺织品出口以上国家和欧盟则享受零关税待遇,而外资在孟加拉国投资最少减免5年的所得税,若在其出口加工区投资制衣企业则可免税10年。所以,如果将我国的纺织业转移到该国,就可以暂时避开国内的盲目竞争、劳工不足以及配额不足的困扰,并避开各种贸易壁垒,提升利润空间,同时可以带动纺织机械等产品对该国的出口。
境外加工贸易对于促进对外关系的发展、扩大出口、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我国境外投资的一个重点鼓励方向。
在投资方式上,鼓励企业以设备、技术和原材料、零部件等实物投入,以从事散件组装和加工生产为重点,重点支持那些不需要申请资金以自有资金投资的优势企业。同时对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短平快项目,也要重点推动。
在政策上,要简化申报程序,放宽外汇管理,缩短证书的审批与发放流程,降低投资门槛,努力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优惠政策,促使我国企业顺利的走出国门,在国际贸易的市场上锻炼成长。
(六)、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加工贸易在近年来遇到了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布局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产业关联度低、能耗高、污染环境等诸多问题,这些都影响的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增长,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而刘易斯拐点的临近、金融危机和国际资本的压迫巧与取豪夺都增加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必须结合实际对症下药,保持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尽快提高人才素质,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加快出口贸易企业的技术溢出,增强和国内的产业关联度;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增加引进节能型企业,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平稳过渡;大力发展西部,加快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西部的过度,提高人民收入,发展内需,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同时紧密注视国际贸易情况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产业建到国外,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境外加工。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及时的关注国内外经济贸易发展,制定合适的政策保护和促进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11年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贸易和税收形势分析,
新华网:中国加工贸易额八成以上为外资企业所创,
姜丽佳,周桂荣.后危机时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探究,《港口经济》,(2011-4),55-58
罗琪.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应对反倾销之策,《中国经贸导刊》2011(14)。
国家统计局: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EB/OL].国家统计局网
国家统计局: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上升0.09%,财经网,
3日访问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熊晓琳.我国加工贸易比较优势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理论前沿》,2006,(24),22-23
参考文献
[1]廖涵.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沈玉良,孙楚仁,凌学岭. 中国加工贸易模式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9-1
[3]张仪.后危机时代广东加工贸易发展趋势研究.[D],暨南大学,2010
[4]林仪.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1-6-24
[5]郭建宏.中国加工贸易问题研究—发展挑战和结构升级.[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6]姜丽佳,周桂荣.后危机时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探究.[J],《港口经济》,2011,(4)
[7]王旺青.我国对外贸易的困境与处理.[J],《中国商贸》2011,(21)
[8]蔡雪丽,耿涛.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J],《财经界》,2011,(11)。
[9]熊晓琳.我国加工贸易比较优势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理论前沿》,2006,(24)
[10]]张燕生.我国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J],《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2)
[11]廖力平,陆小芳.促进我国加工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J],《商业济经》,2009,(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