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工贸易的发展导致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致使我国外贸出口缺乏持续增长的潜力
当前我国外贸依存度非常高,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传统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而且这种传统的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由进出口数量扩张构成的,这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局面。在推进市场开放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过程中,我国经济及出口本身很难承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而保持稳定增长。
(二)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传统加工贸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因此传统加工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必然要大量进口原料,这给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而一国的原材料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原材料工业的落后将最终损害整个工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
加工贸易是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台阶,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其波及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加工贸易在我国未能起到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我国传统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原材料与零部件从国际市场上来,产成品到国际市场上去,而只在国内进行简单的加工装配,产业链条短,因而使得加工贸易对国内其他产业缺乏前向和后向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对中上游产业带动作用小。而在我国产业结构中,中上游产业一直是我国的瓶颈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因此,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增长没有大规模、有效地带动基础产业的改造和进步,产业结构没得到应有的优化和升级。
(三)加剧国际间的贸易摩擦
传统加工贸易的发展是造成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主要因素之一。这里面主要的原因是:
按照国际原产地的统计原则,加工贸易中大量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工的产品再出口,扩大了统计上
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增加了贸易摩擦。据海关统计,我国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和出口成品约70%通过香港地区成交,由香港转口。我国出口货物在香港特区的增加值也被美欧等国统计为从我国进口,势必会扩大其来自我国的进口额和对我国的贸易逆差,加剧双边贸易摩擦。
(四)加工贸易走私给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加工贸易走私给我国外贸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导致了国家应征税款的大量流失,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扰乱了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秩序,冲击了国内市场,特别是敏感商品走私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供求平衡,直接冲击国内一些支柱行业和民族工业,造成极大危害。此外,加工贸易的走私现象还极易导致腐败的滋生。
(五)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的影响
近年来,以美元相对及人民币的较大幅度的贬值,由于中国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美元的贬值增加了采用浮动汇率制的我周边国家货币连锁升值的压力,客观上形成了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的贬值,从而使中国出口商品成本降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尤其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得到增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相似,出口市场均以美国市场为主,我与其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美元贬值对中国近几年来对美国和东南亚出口的正面影响比较明显。
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价格调节机制传导的,而影响这一机制传递效果的因素很多。在我国,由于加工贸易多是进口原材料和机械设备后在我国进行生产然后再出口,因此进口的原材料在加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也是由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导致的。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基础产业的迅速发展,出口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将更多地由国内厂家生产,汇率的调整也将对其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扩展效果。
(六)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出现恶化迹象,影响消费信贷和企业融资,进而损害美国经济增长。由于美国是我国产品最大的进口国之一,次贷危机影响降低了美国市场的购买力,同时美元持续疲软,因此美国从我国进口产品的数量出现大幅下降,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低成本优势进一步丧失。
据海关总署《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大幅回落两大指标预示将继续走低》的分析报告,从当前两大先行指标看,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一是加工贸易进口跌幅大于出口。2008年最后两个月加工贸易单月进口额连创近22个月来的新低,且进口降幅显著高于出口,预示下一阶段加工贸易出口仍将延续下滑态势。二是实际利用外资增速明显放缓。外商投资企业是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引进外资对加工贸易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势头放缓,其中11月份降幅高达36.5%,预示着以外商投资为主的加工贸易增速会进一步放缓。
四、 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30年来加工贸易的长足发展虽然对国民经济和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但
是同时也带来了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和巨额外贸顺差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引发了对中国加工贸易体制及资源投入驱动和外需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质疑和讨论。2006年,中国开始了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外贸增长模式的大调整,有关职能部门及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诸如人民币汇率改革(升值),实施更加注重保护劳动者利益的“新劳动法”,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和对加工贸易实施保护与限制并举的新加工贸易政策等等,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这些政策措施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不过,由于基础、技术、资金、动力等条件的限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它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也引发了争议。正当中国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而苦苦探索并努力的时刻,金融危机不期而至,来势迅猛,使加工贸易产业瞬间进入寒冬。实行中的加工贸易调整政策也不得不被迫中止。
那么,究竟应如何看待中国加工贸易发展与转型升级政策?国际金融危机对加工贸易特别是其
转型升级具有哪些影响?应如何看待这种影响?应采取怎样的战略与方针,既能缓解金融危机对加工贸易的即时冲击,解决当务之急的经济增长、就业、财政收入、社会稳定等大局问题,又不因此而改变加工贸易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长期策略,避免顾此失彼、南辕北辙?
我们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如果只看到金融危机对加工贸易生
产和出口以及就业和财政收入的影响,看不到其对转变加工贸易发展模式的影响,就是短视,政策就很可能顾此失彼。应当从短期与长期结合的角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并为政策的调整预留空间。
对策与思考 综合金融危机对加工贸易影响的分析,应当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角度看待和理解加工贸易面临的困难和冲击,并采取兼顾长短期利益的对策。
一方面,政府应针对当前加工贸易发展受到极大冲击的现实,采取相应的对策,方向准确、力度足够,以改善加工贸易政策环境,帮助加工贸易企业渡过难关,缓解就业压力,缓和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下滑的冲击。具体做法,除了已采取的措施外,还包括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尽可能做到足额退税;进一步推动银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做好市场多元化,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降低出口收汇风险;稳定人民币有效汇率;鼓励地方政府出台诸如出口企业的融资担保基金、减免收费、贷款贴息等。同时,国家政策应该兼顾“保出口”和“促升级”的双重目标,尽量做到两个目标的统一。各级政府应该设立出口转型升级基金,大力扶持出口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建立海外销售渠道和发展国际品牌。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加强共用技术平台、共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