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华反倾销给我国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打击了我国相关出口企业,使我国出口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减少了企业出口金额,从而也影响了我国出口创汇收入的增加。国外对华反倾销不仅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我国产品在出口市场受到挤压,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响。
2、客观影响:
对华反倾销不仅造成涉案产品出口的萎缩,也影响到了与其相关的其它产业的发展。出口受阻的产品不得不在国内寻找市场,使得我国国内的同类产品受到冲击,从而使国内整个产业结构也会受到冲击,最终与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发生偏离,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某一产品反倾销的影响或许还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内消除,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它所带来的隐性威胁。一旦对某产品成功实施了反倾销,其原材料、半成品等下游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欧盟进口国经营者也将积极效仿,以期获得同样的利益。其他地区与国家的同行业也会提高警惕,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提出反倾销。这样的情况下将对被实施反倾销的行业以及相关的国内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进入恶性循环。
五、我国在新形势下(国际金融危机)反倾销的应对策略
1、目前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及反倾销状况:
从比较优势理论来说,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而言具有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因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前者以其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后者比较优势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市场交换,双方各取所长。由于贸易条件、市场依存度和非价格竞争因素等条件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反倾销诉讼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应对中国产品冲击的一个重要法码。而反倾销发起国也由过去以欧盟等发达国家为主,延伸至发展中国家,涉及商品除“拳头产品”外,范围仍不断扩大。
2、 新形势下,从政府和企业角度分别探讨我国反倾销的应对策略问题
(1)、从政府角度来分析
①、对外:
扩大对外宣传,摆脱“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趋明显,我国已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而不应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同时,人民币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升值压力,我们需要以比现在更快的速度,提高汇率灵活性。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跨国直接投资迅猛发展,全球要素资源加快流动,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已成为各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理性选择。我国作为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如何适应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确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对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顺应世界潮流,明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通过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结构调整,加快高科技产业化发展为核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逐步向核心技术领域推进;利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的机遇,把具有优势的制造业,以新技术武装起来,提高内在质量,形成新的制造业技术优势,占领世界市场。
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全球制造业中心转移到我国是客观趋势,我国将来会有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个转移过程也是有期限的,因为还有很多在劳动力方面比我们更有优势的国家,只是他们的其他条件还比较落后,我们应抓住这个时期积极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是个战略问题,这个步子走对了,我们国家就会上一个新台阶。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在反倾销案件中,起诉方的利益往往也是多元化和多层面的,我国应高度重视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扩大跨区域的双边经贸合作范围。通过互利安排,消除贸易歧视和贸易保护,减少贸易摩擦,以求在中国产品被指控倾销时,该国部分相关企业能共同参与诉讼,提供有利于我方的相关证明,甚至说服起诉方撤诉,这已经是化解反倾销调查的重要途径之一。
②、对內:
首先,培养正确“反倾销”概念及知识。外国产品在华倾销由来已久,但没有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倾销和反倾销在思想认识上存在错误,我国政府应引导我国企业认识反倾销的本质,主动参与到反倾销诉讼中,争取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保证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普遍的尊重和公正的待遇。
同时,我国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高度,促进一般产业及空间布局的合理化;以企业资产重组为重点、以技术升级为基础,构建一个与市场需求相对应的、有自主开发能力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群落。通过借助外力,实现产业重组和改造;通过竞争取得优势增强产业竞争力;通过推进产业合作扩大发展空间、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加强产业合作与协调,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产业优势转化为直接的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技术创新核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形成“以人为本”、资源集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由资源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加速提升核心竞争力、完成产业和品牌的优化组合;通过对外开放努力提高产业结构的开放效应,更多地吸引外资进入国内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通过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企业将国内成熟的工业技术转移到海外,加大开发和利用国际资源的力度。
其次,健全反倾销应诉机制。
第二,尽快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和专门的处理机构。
第三,加强专门法律人才的培养,提高抗辩能力和技巧,并熟练掌握国外的相关法律。
充分发挥我国驻外商务机构的作用,深入了解驻在国的反倾销法律、法规,及时跟踪我国出口商品被进口国反倾销机构立案调查的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反倾销提前预警并及时制订相应对策。要建立大宗商品、重要商品的出口监测系统,完善信息通报制度,争取产业保护的主动权。
最后,完善我国反倾销立法。我国反倾销立法起步较晚,于反倾销的法律还很不健全,立法缺陷比较明显,法律效力偏弱,时效性差,需要尽快加以弥补。首先是相关的配套法规需要加以完善。我国除了出台专门的反倾销条例,还应该考虑到法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从企业角度来分析
①、从长远来讲,出口企业要加大调整产品结构的力度,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从根本上减少贸易摩擦。我国企业要从单一的货物贸易向技术贸易领域发展,同时,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减少国内企业间的冲突,避免形成低价竞销的状况,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和“以价胜”战略转变。同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定价,以避免进口国对华反倾销。
②、规范企业管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财务制度。在应诉反倾销案时,证明出口价格未低于“正常价值”是主要的关键。健全的企业财务制度是提供正确数据的根本保证。只有企业财务规范化并与国际接轨,才能准确无误地提供这些数据。
③、建立反倾销诉讼基金,鼓励企业积极应诉。一旦国外对我国反倾销诉讼成功,我国的同种产品以及同类产品在该市场将受重创,甚至可能从该市场完全退出,这对我国该产业的对外贸易将是巨大冲击。因此,国内企业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应建立相关的应诉基金,对参与诉讼的企业予以支持和鼓励。
参考文献:
1、李炼:《反倾销法律与实务》,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王静:《倾销与反倾销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3、黄永智:《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规则与案例评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4、李圣敬:《国际反倾销应诉和申诉操作指南》,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5、五矿化工进出口公司:《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中国对外经贸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6、尤宏兵:《中国应对倾销与反倾销》,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