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银承余额占全国之比 58% 12% 25% 5%
银承累计占全国之比 56% 16% 25% 2%
贴现余额占全国之比 68% 11% 13% 7%
贴现累计在全国之比 56% 17% 20% 7%
(二)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
1、票据融资在信贷增量中的比重急剧提高。近年来,以商业汇票为主体的票据融资业务快速发展,商业汇票已成为重要的信用工具和短期直接融资方式。2000年以来商业汇票年累计签发量和期末未到期金额年均增幅超过40%,票据贴现量和贴现余额年均增幅超过60%。由于现行票据融资额在所有贷款额中已占到9%的比重,因此票据融资额的波动会对央行的信贷收支计划乃至货币供应量产生扰动影响。
2、大幅增长的融资性票据对银行信贷构成潜在风险。2006年初至2007年上半年,国内股市、期市、债市等金融市场的指数持续攀高,加大了对资金的需求,引发了融资性票据的大量产生。仅2006年一季度票据贴现累计发生额高达2.28万亿元,同比增长68%;4月底票据贴现余额较上年末增长4000亿元,占1—4月份贷款新增额15772亿元的25%。与此同时,代表实体经济中运行的货币量M1的1--4月份底余额,却始终低于2005年末余额107279亿元,显示出新增票据贴现后的资金并没有都流入企业活期存款M1,而是流向代表虚拟资本的M2。同时巨额的融资性票据再贴现后流向了股票和期货市场,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构成了潜在的风险。
3、票据的流动以转贴现为主。由于转贴现业务以其操作方便、期限灵活、资金到位及时、风险小等特点依然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对人民银行再贴现资金的需求。
4、票据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运作。其利率水平高低与市场资金面的宽松程度、竞争激烈程度密切相关。
5、我国票据市场仍处于分割状态,开放程度较低。票据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同业拆借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交易方式单一,票据信用的多重功能尚待挖掘。
(三)我国票据市场快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企业资金需求量逐步加大,相对于银行贷款的种种复杂条件来说,票据业务体现出了安全性高、手续简便、成本较低的优越特点,企业充分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可以在短期内规避银行信贷业务准入高门槛的优势;可以变相地、隐蔽式地扩大在银行的授信规模;企业使用银行承兑汇票融资成本大大低于同期贷款成本。因此,银行承兑汇票已经演变为某些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和来源。
2、综合收益高是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票据业务竞争激烈的市场追逐中,在企业提供百分之百的保证金或无风险敞口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因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可以取得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同样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首先,企业在办理承兑时要事先存入保证金,出票银行因此可增加部分较稳定的存款;其次,商业银行通过银票贴现业务既扩大资产规模,又稀释不良资产,且风险低,收入高,这就有效地刺激了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大规模的办理票据贴现业务。
3、票据业务管理制度不严,促进了票据业务的快速发展。
首先,监管部门没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处理票据业务方面的违规问题。尽管《票据法》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但在实践中为解决短期融资问题,出现大量的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但监管部门往往没有条件和机会审查贴现申请人陈述的交易关系。其次,有关部门对票据诈骗犯罪查处不严,打击力度不够。尽管《票据法》第103条明确规定:“故意使用伪造、变造票据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由于银行票据的高度流通性,“故意使用”的法律认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当困难。因此,宽松的市场环境造成票据业务急剧快速的增长。
(四)大力发展票据市场的重要意义
1、发展票据市场便于构建适应社会各阶层使用的支付工具体系。近年来,我国商业汇票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转贴现规模不断扩大,对便利企业支付结算、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等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企业而言,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有诸多好处。一是使用方便,二是通过支付信用票据化遏制货款拖欠,三是降低财务费用,四是有利于丰富企业信用记录。
2、发展票据市场有利于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改善金融服务,提高竞争力。
票据业务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较为稳定的赢利空间,提升了利润,把信贷资金的发放和收回与商品的销售、货款回笼紧密联系起来,强化了信贷制约作用,提高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要进一步促进票据市场的发展,丰富充实交易工具,拓展票据市场规模,就要继续稳步发展银行承兑汇票,扩大票据承兑、贴现量,解决好票据使用主体过于集中的问题,努力拓宽票据承兑、贴现面,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的票据承兑、贴现申请要大力予以扶持。对商业银行而言,票据业务和票据资产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有机结合较好的一种业务和资产类别。同时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也有利于改善银行票据业务结构,降低银行承兑风险,提高支付结算服务水平。
3、发展票据市场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票据业务的发展,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高流动性资产,直接扩大了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总量。同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票据市场进行再贴现操作,从而增强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灵活性。通过发展票据市场完善和深化货币市场,为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效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增强金融调控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因此,票据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善间接宏观金融调控。
4、发展票据市场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机制,提高社会信用程度。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有效的承兑汇票良性机制,发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作用,增强企业受理商业承兑汇票的信心。通过建立有效的违约支付惩戒机制,促使商业承兑汇票承兑人付款履约。鼓励商业承兑汇票的出票人、承兑人进行信用评级,并将评级结果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依法接受查询。企业在办理商业承兑汇票时,出票人、承兑人要严格遵守“恪守信用、履约付款”的结算原则,及时足额兑付到期商业承兑汇票,以营造良好的企业信用文化,提升自身的品牌和信誉,并以此促进社会信用的好转。
二、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票据市场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主要表现在:
1、票据市场缺乏完善的法制环境和内部监管机制,存在大量可诱发金融风险因素。
票据市场的短期资金融通功能,一方面,决定了市场工具不仅要包括以真实性贸易为基础的交易性票据,还应该包括单纯以融通短期资金为目的的融资性票据。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主要是以风险规避和风险转移为目标进行的制度设计,如票据必须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贴现的资金提供者限定为商业银行等,其结果不仅排除了商业信用,还使融资性票据的发行难以实现,从而限制了我国票据市场的规模,导致市场缺乏广度和深度,票据市场为企业提供直接短期资金融通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宏观经济使企业强烈要求融资性票据的大量存在,全额保证金项下的承兑和贴现,导致了票据业务量的泡沫,同时巨额的融资性票据在贴现后流向股票市场或期货市场,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构成了潜在的风险。
2、票据市场经营模式相对落后,缺乏市场中介机构。
票据业务因其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风险集中、资金周转快等特点,适合进行专业化经营。从国外票据市场发展多年的经验来看,中介机构的存在便于市场交易和管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活跃市场、提高效率、保证价格的相对稳定。而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至今,参与主体仍然主要是企业、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没有专门从事票据发行、管理、经营于一体的中介机构参与,区域性经营票据业务的票据公司或贴现银行等票据市场中介机构和市场专业主体的严重缺乏,导致票据流通不畅,变现性差,致使我国商业票据市场举步艰难。
3、缺乏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其规模制约市场功能的发挥。
目前,我国的票据市场仍然处于分割状态,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心城市,是适应各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缺乏全国统一的市场。票据在各行各地区之间的流动性较差,地方保护主义、地域封锁、单兵作战的局面也给票据市场的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