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票据融资份额逐步上升。票据融资功能被逐步发现,票据融资已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短期直接融资渠道,票据融资额逐步上升。2002年票据融资占各项贷款的比例是4.51%,2003年底为5.44%,到2004年比例达到5.98%。对于企业来说,票据融资与申请贷款相比,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的融资成本更低,融资期限的掌握更加灵活。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且自身条件和信用基础也有一定差距,要靠商业银行贷款很难。而票据融资以其操作简单、灵活、便利、保证充分等优势,是适应中小企业群体的最佳融资方式。企业出于资金的需要及成本上的考虑,倾向票据融资。另外,对于银行方面来说,作为贴现行和承兑行,两边收益都能享受。票据融资对于贴现行来说,由于是其他银行承兑的,相当于放了一笔无风险贷款,同时银行还可以通过票据贴现调节银行利润或者资产结构,因此,银行对票据“有理由积极拓展” 。
二、我国票据业务中发展存在的的问题。
第一,发展不均衡。
首先表现为地区间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票据业务发展速度快、规模大、效益显著,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票据业务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目前中央银行的再贴现采用的是指标管理方法,造成一些地区分配到的再贴现规模较小,而相应的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量却较大,两者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票据的流通。造成一方面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银行纷纷要规模、争额度,另一方面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银行的再贴现规模用不完、花不掉,地区间矛盾突出。
其次表现为行际间发展不平衡。一些新成立的中小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由于资金相对紧张,加上机制灵活,经营资金的理念十分强烈,因而对开展票据业务的热情很高,成为票据市场上的重要力量。而传统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系统内资金宽松,加上“官商”积习严重,因而在票据市场上表现平平,与其资产地位极不相称。
再次表现为品种上的不平衡。由于商业承兑汇票由于资金回收率较低、风险性大,难以被企业(债权方)接受,所以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中主要产品是银行承兑汇票,所占比重在80%以上,这种单一的银行承兑汇票格局与宏观经济基础和社会信用环境较薄弱有关,不仅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也不利于引导企业扩大票据融资,不利于票据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第二,发展不规范。
一是市场上经常出现票据欺诈行为,即企业通过签发无真实贸易背景或经济活动内容与票据上所载事项不符的“虚拟票据”套取银行资金。
二是不法分子纯粹为了骗取资金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进行诈骗犯罪活动,制造“假票据”或“克隆票据”,伪造银行承兑汇票,骗取银行资金,造成信贷资金损失,扰乱市场秩序。
三是部分银行利用票据的转贴现和再贴现功能,把票据当做低成本的融资工具,蓄意占用中央银行的资金。
四是一些银行盲目追求市场份额,竞相降低贴现利率,并以此反逼中央银行扩大再贴现规模,从而弱化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功能的发挥。
第三,发展不配套。
主要表现为票据流通市场不发达,没有专门的票据经营机构,商业票据的融资功能难以正常发挥。作为持票人的企业,为了缓解资金头寸紧张的局面,寻求的贴现对象只能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获得票据后,如果想迅速变现,又只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和向其他商业银行申请转贴现两个渠道。由于转贴现利率和贴现利率间差距很小,办理转贴现就意味着“白忙一场,一无所得”。从盈利角度出发,贴现行可选择的渠道其实也非常狭窄,只有再贴现一条渠道。由于我国缺乏专门的鉴定真伪和信用评定中介机构,票据潜在风险很大,也影响了票据业务的开展。
三、我国票据市场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市场环境信用度较低,制约了票据市场发展。表现为:企业作为商业票据市场的筹资主体,其信用状况制约着商业票据融资的可能性和效率,制约了投资者的介入,影响了部分票据的使用和流通;一些不法份子制假、造票、克隆票据,阻碍了票据市场发展;个别银行之间恶性竞争,造成利率市场的混乱,有相当数量贴现资金又用于缴纳保证金,签发出成倍于保证金数额的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信用被无节制地放大,极易引发新的金融风险。另外,目前我国的信用评价体系还存在着较多缺陷,信用评级公司参差不齐,经营不规范, 评价指标也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评级可信度很难令人信服。上述诸多因素,严重阻碍了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票据业务经营模式相对落后。票据业务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风险集中、资金周转快等特点,因此,适合进行专业经营。从国外经验看,中介机构的存在便于市场交易和管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活跃市场、提高效率、保证价格的相对稳定。我国票据市场上迄今没有专业性的有法人资格的票据公司,现有交易主体主要局限于商业银行。票据的承兑和贴现业务目前还是分散在商业银行的各级经营网点,其鉴别、查询、审查和到期收款等操作也多由经营网点的营销、资金、和会计等多个部门分别办理。在交易方式上,目前票据市场主要采用实物交割,市场电子化交易程度很低。
(三)缺乏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票据验证和查询困难。
目前,我国的票据市场处于分割状态,仅在部分中心城市形成了区域性的票据中心,缺乏全国统一的市场。我国票据业务以真实商品交易为背景,商业银行办理贴现业务,除审查商品交易真实性以外,还需鉴别票据的真伪。但银行承兑汇票无确切标识码,通过电报查询方式对“克隆”票难以防范。若持票银行派人当面查询,异地查询成本很高,异地承兑行在查询过程中存在不积极配合的现象。承兑银行在答复时也仅对在某个时间开出汇票金额和号码等要素进行证明,并注明“真伪自辨”字样,不做承诺说明。因此,对票据业务的真实性要求很难真正做到。随着票据的流通,也加大了经营票据业务的风险。
(四)商业汇票的票源受限。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不理想,法制观念淡薄,不守信用,影响了企业接受或开出商业汇票的质量和总额。银行加强风险防范,加大了对商业汇票签发和贴现的管理,并制定了严格的控制条件。如要求承兑企业缴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把贴现视同于贷款,按贷款模式考虑企业的资信程度,贴现审批层层把关,时效性差等控制了银行承兑汇票的开户总量。
(五)票据市场的主要交易工具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