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盛镇众坪村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农林经济管理04级 欧秀胜
摘要: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是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本文通过对南盛镇众坪村农民收入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将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对不足的地方加以完善,结合众坪村实际提出相关建议,以利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众坪村 农民收入 新农村建设
1 前言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只有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才能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也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小康和保持农村稳定,推动农业持续发展。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广辟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1]确保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面前的一项新的重大课题。 2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 2.1 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农民增收与城市化的关系存在着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即“增加农民收入——农民购买力增强——城市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多——农民转移加快(实现有房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其结果是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稳定发展。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促进现代化进程的问题,是一个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问题。[2] 2.2 提高农民收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小康大局。中国农民是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指标体系中,农民家庭和个人收入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指标。农民收入增加了,其他指标也会相应提高。一句话,农民富天下富,农村小康才有天下小康。农民收入太低,特别是一部分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再生产和子女教育难以维持等,形成了严重的“三农”问题,削弱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经济关系和其它社会关系的和谐。因此,增加农民的收入问题,不仅仅是农民多收几元钱和少收几元钱的问题,而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问题。 2.3 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 当前,农民增收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业收入缓慢,乡镇企业基础薄弱,农民的非农收入也难有较快提高。再加上农产品滞销、农资产品涨价等,进一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也影响着大局稳定。因此,当今之计就是尽快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农民的各种困难,为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创造良好局面。 2.4 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人口多、需求量大,扩大内需则是我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根本途径。我国8亿多农民是最大的消费群体,扩大内需主要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内需。当前,建设新农村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亮点,通过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就可把农村变成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以之拉动内需。 3 南盛镇众坪村的实证研究 3.1 众坪村基本情况 众坪村是云浮市云安县南盛镇辖下的一个行政村,距离镇中心较远,约20分钟车程。该村委会辖7个村民小组,村干部3人,农户数156户,总人口567人;林地面积2000亩,果园面积3200亩,耕地面积154亩,其中水田面积80亩。村集体经济实体2个,年纯收入为0.2万元。2006年全村拥有耐用消费品如汽车5辆,摩托车100辆,电脑暂无。自来水使用户数覆盖率达100%。 3.2 农民收入来源与构成分析 2006年,云浮市南盛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完成农业总产值 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完成工业总产值0.76亿元,比上年增长5%;完成第三产业总产值0.39亿元,比上年增长9%。全年实现工商税收收入290万元,比上年增长9.43%。农民人均纯收入4454元,比上年增长8.8%。[3] 3.2.1 农民收入来源基本情况 农民收入按主要来源和特性可分为四大类,一是以在乡镇企业中劳动和外出打工得到的报酬为主要来源的各种劳务性收入;二是家庭经营的农林牧渔(第一产业)收入;三是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收入;四是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4] 调查得知,众坪村农民收入来源包括种植收入、养殖收入、外出打工收入、经商收入、村集体收入、其他收入等。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众坪村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收入,其次打工收入。表明,农民收入仍主要来自于第一产业,二、三产业的比重不高;从图表中可知,该村的经济发展还跟不上总样本的平均情况。见图1。
图1 众坪村调查样本2006年农户收入来源情况 单位:元 资料来源:2007年8月对南盛镇开展新农村调研所得调查数据。南盛镇下属15个行政村的195户农户作为总样本,众坪村12户农户为村样本。
3.2.2 农民收入构成情况 表1 众坪村调查样本2006年农户收入构成 类型 比例 种植 收入 打工 收入 经商 收入 其他 村干 部收入 从村集体 得到的收入 养殖 收入 享受政府 农业补贴 比例(%) 70.99 18.41 8.41 0.19 1.92 0 0.05 0.03 资料来源:2007年8月对众坪村12户农户调查所得调查数据。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6年,众坪村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来自农业达71.04%,其中,种植业收入占70.99%,收入结构以农为主。18.41%的收入来自于打工收入,说明该村农民走出土地外出打工的现象较普遍。2006年,被调查的12户样本农户,共9人外出打工给众坪村带来8.761万元的总收入,给每个家庭带来平均0.73万元左右的收入,且近年外出打工的人数在逐年增加。然其他方面收入比重偏低。 南盛镇当地种植柑桔历史悠久,这是众坪村传统农业长期选择的结果。这与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我们来看看农民拥有的土地资源及其带来的收入情况。
表2 众坪村调查样本2006年户均拥有土地及收入情况表 耕地 林地 果园 合计 水田 旱地 数量(亩) 1.04 0.59 0.43 1.33 17.33 年收入(元) 108.33 41.67 66.66 0 24083.33 资料来源:2007年8月对众坪村12户农户调查所得调查数据。
从表2得出,农民从事柑桔种植的面积达17.33亩/户,此项为每户带来的平均收入达24,083.33元,说明众坪村农民种植业收入的决大部分来自于种植柑桔,即该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靠土地所得。调查发现,大部分村民将部分林地资源也开发了来种植柑桔,故林地收入划归在果园上。众坪村耕地面积不多,从事水稻生产不具备优势。 3.3 众坪村农民增收的做法 3.3.1 先富带动后富 对于农村的改革,还有必要继续倡导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5]农户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虽然可能暂时地拉大,但先富起来的农户和地区可以起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并带动其它农民和地区,最终实现共同致富。调查中发现,众坪村种植柑桔的历史相对其他村庄较短,有一农户家产达五、六十万,户主是该村最早种植柑桔户之一,他的发展也只是短短六、七年。由于他的辐射作用,周围的村民也加入到柑桔种植行列之中,近年来也增加了不少收入。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他们就能在农民增收中更好的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3.3.2 成立自己的农产品销售中介 调查显示,众坪村有45.64%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渠道都是自行销售。有小部分农户则作为一个中介,将村民的柑桔收集起来,再转给预先联系好的商户,从中赚取中介费,他们称其为代购。农户与其把农产品销售给个体商贩或其他中介,不如自己成立代购机构,专业从事自产自销以及代收代购业务,代客选果交易,代客联系车辆及提供柑桔相关信息。调查结果表明,作为代购的农户,与客户建立常年良好的关系,与当地农户有着广泛的联系,其收入相对其他种植户高出很多。 3.3.3 集中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 南盛镇充分利用本镇山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的特点,大力发展柑桔生产项目,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效。南盛镇是广东省科技厅认定的唯一的柑桔专业镇,在发展柑桔生产的过程中,确立了“把南盛建设成为全省镇级最大的沙糖桔主产区”的奋斗目标,坚持“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品牌化营销”的发展方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4 众坪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收入水平不高 根据调查样本所得的数据,2006年众坪村农户户均收入为39,641.58元,我们将调查的12户按其收入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如下表3。
表3 众坪村12户调查样本2006年收入等级分类 高(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 中(户均收入4-10万) 低(户均收入4万元以下) 第1户:170,022元 第10户:77,214元 第9户:64,670元 第5户:40,008元 第6户:38,409元 第8户:34,814元 第3户:17,028元 第12户:16,006元 第2户:12,414元 第11户:3,000元 第7户:1,214元 第4户:900元 资料来源:2007年8月对众坪村12户农户调查所得调查数据。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