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我国农产品开展品牌营销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观念陈旧、品牌意识不强的问题,这其中不仅要转变农户的观念,而且还要转变农业生产企业和政府的观念。就农民来说,要强化其市场意识、合作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变销售能生产的农产品为生产能销售的农产品,解决生产中的盲从现象;树立质量观念,加大科技成果的应用,结合本地自然资源条件,开发特色产品,引入生态农业模式,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顺应消费者追逐自然、保健、优质、新鲜的消费潮流;提高合作意识,培养其与企业合作意识的兴趣,促进生产的专业化,使其认识到只有突破目前分散经营的状况才能创造名牌,产品才会有销售的道理等。
就企业来说,要强化其科技意识、品牌意识、包装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大力发展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投入力量加强对农户的信息引导、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保证企业有稳定、优质的原材料来源;加强品牌的培育和宣传,积极培植品牌、保护品牌,明白在现代社会企业没有品牌或品牌没有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便没有市场的道理,保证企业在运作中能有较大的品牌投入。
就政府来说,要树立服务意识、开放意识,要明确在现代社会开展农产品品牌营销是发展龙头企业、振兴农村经济的关键问题,是“人世”后农产品争夺国内外市场最有效的武器。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开展农产品品牌营销确实需要地方政府切实做好服务工作,为农户、企业牵线搭桥,整合多方力量。在本土企业实力不够、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各级政府要加大外引内联的工作力度,促使有潜力、有前途的农业题材企业上市,加强企业的改制。同时,积极推动地方名优产品进行品牌注册,做好农产品品牌的宣传、推广及保护工作,营造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并以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引导产业链延伸和优化,进行市场扩张,提高品牌营运能力。
(二)加快科技兴农,依靠科技实现农业标准化
1、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科研成果商品化的进程
要做好此项工作,一是要增加科研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增加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科技投入要改变过去由单一政府投入的办法,依靠市场来募集资金,依靠科研机构企业化运作来获得社会资金,提高其科技开发的能力,如湖南省“隆平高科”的成功上市便是很好的范例。二是要建立农业科技市场,发展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有效利用的中介机构,为买卖双方提供市场信息和有关的中介服务,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科研机构、推广单位和科技成果使用单位那种由国家投资、免费使用的模式。三是要加强农民科技信息意识,建立企业、科研机构与农民的合作机制,通过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向农民开展科普教育和传输市场观念、经营方法,依托企业买断技术免费提供农民使用,让企业承担新技术实用的市场风险,改变过去农民因势单力薄、面对市场风险对采用农业新技术必须承担的风险感到畏惧、举棋不定的状况,提高广大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为保证农产品品牌提供优质的质量保证。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科研方向
随着农产品短缺时代的结束,消费者消费需求开始向高品质、环保方向发展。市场变化需要农业科研方向由过去研究产量转变到研究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品质,结合各地特点开发特色品种上。当前我国农业科技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要追赶国外先进科技水平,面向市场变化开发高质量的农产品;另一方面,要迎接21世纪生物科技革命的到来,开发技术含量更高的新产品。此外,依靠科技创品牌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农业环保问题。目前,农作物受污染以及畜禽类产品某些饲料贴加剂的使用不仅直接威胁人体的健康。极大的影响农产品的品质,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及出口创汇,而且极大的损害了这些农产品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持久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仅占食品总量的1%左右,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随着绿色消费的兴起,今后市场上真正的名牌农产品必须是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这是我农业科研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整合力量,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
从近几年我国脱颖而出的农产品品牌成功的实践来看,推行农业产业化几乎是这些品牌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产业化运作使农产品品牌有了稳定的投资者和保护者,对开展农产品品牌营销并进而创出农产品名牌形成了强有力的机制保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深化改革,增强农民和农业企业开展品牌营销的积极性
一是搞活土地经营机制,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农户依法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鼓励用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办法,兴办股份合作农业组织,实现土地的集中化、规模化、企业化经营,建立农业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共同体,保证农民能从名牌产品的生产经营中获得应有的经济收益,激发其生产名牌优质的农产品的热情,引导其珍惜土地,增加收入,逐步提高产出率,是农产品品牌营销建立在稳定可靠的生产的生产基础上。二是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只有当乡镇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拥有经营自主权以后,才会有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目前,许多乡镇企业存在产权不明的问题,在此情况下,乡镇企业不会真正走向市场。只有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他们才会有主体行为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学会品牌经营,实现品牌市场扩张和价值升值,增加其创名牌的行为能力。
2.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创品牌的主力作用
我国农产品营销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另夯实不争的事实,不少农业企业因规模太小,经营管理不善,在市场风浪中步履维艰、低于市场风险能力弱,其品牌在市场上毫无影响,难以同农户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供需关系,无法起到“建一个企业,创一个企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效果。龙头企业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企业——农户的合作,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为解决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脱节,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相矛盾的状况,实施品牌营销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目前,我国龙头企业发展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政府、银行和税务部门给与优惠,通过上市等办法鼓励更多社会资金流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方面,是这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品牌竞争力。
(四)运用有效途径促使农产品品牌营销组织正规化
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与工业品不一样,它的产、销两端是分散的千家万户,需要一个两端均非常发达的收购、分销网络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起来。过去,编织这张网的,一是国有的农产品购销企业,二是农产品运销户。前者往往受政策、地域、行业限制及机制的困扰二分销率有限;后者又往往规模太小、组织无序而造成分销率低下。两者均不能为农产品创品牌提供市场影响力和扩张力。
营销网络的构建有利于品牌的塑造与扩张,那么这个网络势必是与农产品生产者有较密切的联系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品牌拥有者能对其施加影响力的高效率的分销网络,以便与品牌的宣传、推广和管理。在目前条件下,农产品的分销主要可考虑采取以下两种载体组织分销:一是委托专业组织公司分销,与他们签订较为长期的经销或代销协议。这些专业销售公司应有较丰富的农产品销售经验及相关设施,有较好的信誉及实力,对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在当前,某些专业销售公司甚至是品牌经营者或者拥有者。二是企业组建销售公司,负责产品的分销和品牌的宣传、推广。当前,尤其要重点打破地区、部门及所有限制,按照产供销、农工贸、种养加一体化原则,以品牌为合力组建的跨地区、跨行业、辐射广、影响大的龙头企业,使其“龙头”直面广大消费者,“龙尾”摆向广大农户和农业生产者,从而形成强势农产品品牌。除了组建正规化、网络化的销售渠道外,结合农副产品的产、销分散性的特点,还应重视利用地域优势举办一些定期的、上档次的博览会、展销会,通过博览会、展销会这个窗口,吸引国内外客商,扩大分散路径,展示其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扩大其整体影响力。
四、结束语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一个地区的农业能否形成规模,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很大程度上取决品牌的创建与宣传。形成产业规模,保持品牌特色并赋予品牌丰富的理念,才能形成竞争优势。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转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已成为客观要求,这些要求必然反映到农产品的品牌发展的过程中来,涉农生产经营者只有把这些思想转化为品牌理念,并表里如一地坚持绿色理念、生态理念和质量意识,才能使农产品品牌适应现在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增强农产品自身的竞争力。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项不断发展的过程,既受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的影响,又受到资金、技术、制度和市场体制的制约。要做好一个农产品品牌,既需要培养广大农业生产者的品牌意识,从建设品牌产品、延伸品牌产品、加强品牌传播、拓展品牌渠道和管理品牌资产等方面加强品牌的建设,又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这样我国农产品品牌才能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后芬、周建设:《品牌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曾朝晖:《中国式品牌——管理篇》[M,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3.郭志台:《借势,造势,品牌崛起之道》[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版。
4.陈祝平:《品牌管理》[M],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版。
5.陈贤浩:《互联网品牌策略》[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王佳伟:论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机制[J], 中国市场,2005年第1期。
7.王策之:关于农产品品牌的思考[J], 农业经济,999年第9期。
8.温德诚:名牌的促销功能与生产模式[J],公关世界,1996年第11期。
9.孙梅花:实施农业名牌战略的问题与对策[J],烟台论坛,2003年第4期。
10.余宁、常文娟:农产品品牌的建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14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