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企业管理创新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创新管理的组织机构、运行程序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组织机构是企业管理创新运行机制存在的基础,运行程序是其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是其有效实施的保障。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创新运行机制,能够使企业创新活动在正确决策下得以持续不断地高质量、高效率地运行。企业管理创新运行过程由以下四个阶段组成:(注1)
——感性阶段。一个创新的灵感,往往来自企业经营者某时的一个闪念、一个假设,然后在过后的日子里,这个闪念或者假设经过经营者的不断推理,甚至是冥思苦想,逐渐变得有点轮廓、有点模样,形成了某种“思想”或者想法。而企业的作用就是为创新思想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思想产生环境。
——深化阶段。在此阶段,创新思想的可行性按照技术、市场和企业组织领域方面的条件加以论证。经过充分的论证,一个正式建议报告就可拟定,该报告将陈述新思想的可行性依据、实现方法、步骤、预期的价值等。此时,这个报告将提交给董事会决策。
——开发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按照设计者提供的原理、依据,人力资源和资金及其他要素联合起来作用它,将其思想物化为某种有形的东西,它可以是一种新产品、可以是一项新的管理成果、更可以是一个市场经营的策略。当然,此事的“作品”应是一件试验品、或者说是一种半成品,更有待来自各方面的检验、评判与评估。
——运用阶段。这项创新如果它是一项产品,那么此时它将投入小批量试生产,投放市场后将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它是一项新的技术,那么它将被运用于生产领域,发挥其简化工艺、提高产量、提升质量的重任;如果它是一项管理,那么它将被运用于相关的岗位,发挥其管理效能;如果它是一种文化,那么它将起着激励员工、凝聚人心的作用。
三、企业管理创新机制的主要不足
当前,在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机制明显重视程度不够,许多企业老总们还根本不了解什么是企业管理创新机制,更不用说企业管理创新机制的基本要素;与此同时,我国理论界对企业管理创新机制的研究时日不长,研究成果也并不多,许多领域无论地实务操作,抑或是理论拓展上,均处于较低的层次,因而有待改进之处确实不少。
(一)企业经营者缺乏创新意识理念
照着计划、按着指令办事,是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遵循的惯例。在许多时候,企业只是国家和政府的一个生产车间,国家和政府下达怎么样的指标,企业只要按时按质完成就是了。因而,在这样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由于缺乏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的条件,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无从谈及。然而,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深厚影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创新意识不足,尤其是企业经营者思想中按部就班意识、不思进取意识、求稳意识广泛存在,从而表现为缺乏自主创新的精神、缺少明确的经营管理观念、缺乏明确的经营定位,所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二)企业缺乏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包括产品技术档次的日益提升、新产品的技术含量、老新品的技术改进。由于许多企业缺乏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使得其产品多年来一直是一副老面孔,无论是技术档次、使用功能,抑或是产品的自主品牌、自主的知识产权,均处于一片真空地带,企业经营每况愈下,许多企业最终难逃歇业、解散、破产的怪圈。
(三)企业不注重自身组织形式优化
不注重自身组织形式的优化,已成为当前企业的通病。许多企业内设机构行政化、官样化味道极其浓烈。当我们走进一些企业后发现,行政体系方面的“行政科”、“后勤科”、“总务科”这样明显带着政府行政彩色的科室叫法比比皆是;在党委系统中,这样的现象则更加明显存在。自身组织设置的刻板,不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更不利于企业组织生产、开展经营活动。
(四)企业制度几十年无创新
考察许多企业内部制度后发现,这些企业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重视生产经营活动,忽视或者完全放弃对企业内部制度的建设,绝大多数企业竟然无法提供企业内部组织制度汇编本,即使拿得出一些制度,也是内容陈旧、观念落后的货色,一些企业的制度中竟然还保留着文革时期的某种烙印,比如“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注2)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等等。(注3)还有一部分企业即使能够找到一些规章制度,也是“满面污垢”、破败不堪的样子。
(五)企业未将市场作为其工作重心
“眼睛盯着市场,工夫下在现场”,是许多成功企业的经营秘诀之一。这些企业之所以成为业界中的常青树,是他们始终将自己的关注度放在企业之外,放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的转换为转换,将自己的一切工作紧密地贴近市场。然而,更多的企业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我要如何”为半径从事着生产经营活动,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并不与市场的需求接轨,因而其产品数量再多,除了增加一些库存品外,别无其他意义。
(六)企业没有将激励视作工作方式
研究证明,激励对每个人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说的就是激励的积极意义。激励,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但不可否认,许多企业并未将激励视作企业的工作方式,在这些企业中,依然广泛存在着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现象,比如奖金轮流坐庄,年度评比先进更是形式主义,奖金拿到后按部门人员人均一小份。久而久之,严重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七)企业较缺乏甚至没有反馈机制
反馈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自己脸上的污浊,进而不断改进自身。然而,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轻视反馈工作机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领导根本就不重视反馈工作,甚至从不过问反馈工作或者信息;二是企业没有专门负责搜集反馈信息的部门或者专门的人员,反馈工作始终处于无人管、谁也不愿意管的境地;三是即使有一些有关企业产品款式、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的重要信息传递到企业,也常是漠不关心、熟视无睹,听任这样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在人们的漠视中悄然“走过”,企业正在扮演着聋子、瞎子的角色。
(八)企业严重轻视文化的建设培育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