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3.贸易方式、产品和市场
我国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加工贸易起步,现在一般贸易出口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海关统计显示,2009年前4个月,我国民营企业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751.6亿美元,下降11.7%,占同期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总值的80.2%。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107.8亿美元,下降16.8%,占同期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总值的11.5%。民营企业能够不断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经营发展需要,寻找新的市场空间。目前,民营企业出口市场主要是亚洲、欧洲、美国和东南亚。以2009年前4个月为例,欧盟、美国和东盟列居民营企业出口市场前3位,对其出口值分别为192.3亿美元、131.9亿美元和93.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总值的44.6%。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产品结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2009年前4个月,在我国民营企业出口前10大类产品中,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6席,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和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分别出口136.5亿美元和88.4亿美元,下降0.7%和7.7%,分别占同期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总值的14.6%和9.4%;鞋类、家具、箱包和塑料制品4类产品出口均保持逆势增长,合计出口109.7亿美元,增长12.3%。同时,钢材、汽车零件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依然低迷,分别出口21.8亿美元和12.3亿美元,分别下降39.7%和26.4%,降幅在前lO类出口商品中位居前2位。
我国民营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出口的表现好于预期,也强于全国同期出口的整体表现,但我们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民营企业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出口前十大商品大多是价值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出口经营成本的递增,民营企业出口的比较竞争优势正在衰减。二是我国的民营企业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正在努力扩大一般贸易,减少加工贸易方式,但90%的民营企业主要依靠贴牌生产,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自主品牌,没有核心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出口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进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向登记制转变,更多的民营企业将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交换,因此,民营企业出口整体上依然呈现出较强的活力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存在,特别是国际出口环境的影响和贸易壁垒的正负双向影响,民营企业的出口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而经营难、创新难和转型难是我国民营企业遇到的主要的问题。
(一)经营难
1、国际出口环境的影响
出口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影响甚远。首先,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是不仅要承担外贸政治风险,还要面对战争或恐怖事件带来的风险,不仅只会影响到对战争所在国的出口贸易,并且对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次是贸易政策变动的风险,各种贸易壁垒形成,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三是经济危机或经济波动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风险。经济全球化加快了世界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就此来看,一旦一国经济有所波动或危机爆发,由此引起的经济衰退、外需缩小,必然会导致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受创。
当前,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受到了重大的影响,各国目前尚未摆脱经济萧条的阴霾,因此,民营企业出口的国际经营环境仍不容乐观,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加上民营企业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出口订单难、获得大订单、有利可图的订单就更难。
2、贸易壁垒的正负双向影响
在国际贸易中,影响和制约着商品自由流通的各种手段和措施,称之为贸易障碍或贸易壁垒。这种壁垒一般可分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贸易壁垒对民营企业出口的积极效应体现在:一是推动了民营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二是强化了民营企业出口贸易行业的管理体制;三是提高了民营出口企业的环保意识。同时,贸易壁垒的存在也对民营企业出口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出口市场范围缩小。一些世贸组织或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成员国和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制定苛刻的统一环境标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使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缩小。二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受影响。比如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而提高产品的环境标准,在新的多边贸易中肆意推行环境壁垒,抬高了出口产品门坎。三是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出口产品要跨越贸易壁叠.就必须按照它的技术、环境标准和法规要求去执行,这必然使得产品较之前高出很多的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等,从而降低了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特别是由于受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元贬值、进口商压价等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出口的经营成本大幅攀升,这让出口贸易陷入做与不做的“两难”的尴尬境地:因成本高、价格低,继续做下去不仅没有效益而且还会面临亏损;不做的话,就意味着员工们要失业、企业退出市场,这样一来,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国际客户关系就中断了。有不少的民营企业的出口价格与成本是持平的,仅靠出口退税的几个百分点作为毛利。他们深感出口经营难,出口不如内销。
据了解,2002年.浙江省民营企业有12类商品遭受11起反倾销、4起特别保障措施调查以及4起技术壁垒等,是历年平均数的2倍以上.占了全国近1/4。2003年“浙商制造”更是成为国外市场的众矢之的.14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28起调查中.浙江省占了16起。2004年,由于出口价格太低,进口国则运用WTO规则采取特保措施阻止出口,有的甚至演变为暴力事件,如西班牙烧鞋事件。据统计,浙江省遭遇贸易壁垒的产品(从最初的眼镜、打火机、纺织品,到后来的茶叶、小龙虾、蜂蜜、鞋类)均为小商品,且大都来自民营企业,区域性强,产业集中。
(二)创新难
创新是提升国际市场竞争的有力法宝,是企业赢得出口竞争力的不懈动力。面对金融危机,民营企业不仅要进行出口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还要进行出口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而创新的主体是人才。由于民营企业人才、技术、资金条件普遍不足,虽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逐步树立起了自主创新的意识,但大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民营企业出口的产品多以贴牌或定牌生产为主,缺乏技术含量高、独立创新的自有品牌。在金融危机下,全球贸易保以至于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只能从事贴牌生产,不能进行自护品牌国际营销。据上海市有关统计,目前民营企业的专职外贸人员仅为户均2.8人,另有5%的企业根本没有专业外贸人员。这使得这些已取得自营出口经营权而缺乏专业外贸人才的企业,因缺乏进行自主品牌国际营销的能力,只能依赖外贸代理。此外,很多民营企业既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也不懂得保护自己的技术专利,从而招致竞争对手的投诉或仿冒,很容易失去已占领的海外市场。这种人才缺失现状和相对落后的管理方式导致企业虽有创新意识,而又难于创新的问题凸显,这是制约民企外向型发展的致命弱点。
(三)转型难
为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适应国际市场新的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出口进行了四个转型,即:一是由家族企业向国际现代企业转型;二是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型;三是由粗加工出口产品向精加工、深加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产品转型;四是由OEM出口经营向OBM出口经营转型。转型是是一个漫长的系统过程,也是民营出口企业的“二次创业”革命。最近几年,象正泰、德力西、报喜鸟等大型民营企业也在积极创新,增强技术实力,如报喜鸟集团与国外企业合作、正泰集团与国内名牌大学合作等,但与数量庞大的温州民营企业群体相比,这样的企业仅是风毛麟角。金融危机是转型的最佳时期,民营出口企业组织结构存在很多问题,加之家族式的集中管理模式,使之很难摆脱家族的羁绊,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战略缺失、管理不科学、不规范等缺陷,制约了民营企业出口转型,同时,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有限,也导致民营企业出口转型难。
三、我国民营企业出口对策分析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