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华为强调“爱祖国、爱人民”既是其历史发展的深刻体会,也是其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华为的生存和发展始终伴随着跨国巨头的强势挤压,任正非认为唯有激起员工的爱国热情才能在挤压中谋得生存和发展,因此,任正非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向员工强势灌输爱祖国、爱人民的文化理念,使员工感觉到华为产品的占领市场、华为公司的发展不仅是在为华为,更是为祖国和人民争光添彩,将员工为华为的奉献提升到了为祖国的强盛而奉献的高度。
“爱祖国、爱人民”的理念之所以能够在华为深入人心并发挥着巨大的凝聚作用,离不开其对“爱祖国、爱人民”的务实理解和实践。传统上宣扬的“爱祖国、爱人民”过于空洞,片面误导人们都去关心国家大事,结果导致没有人关心自己的本质工作,这样的误导不仅没有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反而荒废了本质工作。因此,任正非在大力宣扬“爱祖国、爱人民”的同时,始终都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的最好体现,只有每个人做好本质工作,公司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强盛。
6.华为企业文化的继承延续
为了长期保持华为的文化特色,确保华为的可持续发展,华为将对新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任正非为此专门撰文告诫新员工,并身体力行参加新员工座谈。华为对新员工教育的重视是其在人员规模急速扩张情况下确保华为文化不变色的有力保障。
华为每年都会招收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出身不同的家庭背景、所学专业也不尽相同,但这些初出校门的学子却有着许多共性——年轻、涉世未深、对未来充满幻想。任正非在很多场合反复强调着相同的论点——华为年轻时候的优势也是劣势,这些初出校门的年青学生,他们身上有着太多的因为年青带来的劣势,因此快速改造他们就成为华为引进应届毕业生成败的关键,为此,任正非在致新员工的一封信中,向他们发出语重心长的忠告。
(1)要求每个进入华为的年轻学生都要热爱华为、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将对华为、对工作的热爱提升到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度。
(2)遵守公司每项规章制度,即使这些制度是不合理的,在没有修改之前,不合理的制度同样要遵守。
(3)自进入华为的第一天起就要迅速忘掉自己的学历以致过去所有的成绩,这些都只代表过去,不代表将来,他们将来在华为的成绩和回报只取决于他们在将来的岁月里为华为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4)华为努力在完善自己的评价体系,但提醒他们华为永远也做不到绝对公平,要在华为做出成绩、得到认可就要忍受一时的不公平、甚至委屈,华为强调不让雷锋吃亏,并不是说雷锋不会吃亏,而是说雷锋不会永远吃亏。
(5)学习日本人的踏实、德国人的敬业,要丢掉俗称的幻想,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小事做起,不要幻想着在华为一开始就做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6)华为给他们选择工作的机会,但不可能永远给这样的机会,华为对基层员工的要求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要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个有限的工作面上,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学,结果就是什么都不精通,这样的人在华为不会得到重用。
(7)要尊重自己的上级,也许他们的能力不如自己,自己比他们强,但必须尊重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给自己机会,自己才会得到锻炼、才能够成长。现在不尊重自己的上级,将来同样不会得到自己下属的尊重。
(8)华为欢迎提建议,要求不是笼统地提出哪里不好、需要改进,而是在指出不足的同时,要拿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对基层员工,华为只要求他们就本质工作提出建议,不欢迎、甚至反对提出与本质工作无关的建议。
华为文化之所以优秀,绝不仅仅是其对文化精髓的提炼,更关键的在于它的管理实践,正是由于华为的各项管理实践始终体现着华为的文化精髓,才保证了华为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7.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几乎没有哪家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很多企业都会提出自己的价值观、理念、企业精神等等,这些内容都会非常醒目地张贴在公司墙壁上、挂在公司的网站上、印在公司的种种宣传资料里,尽管如此,真正将企业文化建设做好的企业并不多。
之所以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仍只能停留在口号阶段,没有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企业的各项管理实践与其所宣扬的核心价值观背离是企业文化建设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时甚至是最为根本的原因。既然如此,将企业所宣传的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点,方法自然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种方式、也是被大家所忽略的方式却是非常有效的,而且成本也是非常低的,这就是对典型人物的宣传,在很多教科书上,这种方式也被称为“讲故事”。
重温任正非在华为的一系列讲话,于1997年在《华为人》报上发表的《悼杨琳》一文,感触颇深。“奉献”一直是华为企业文化极力倡导的。杨琳,一名市场部的秘书,在海南旅游时因为车祸不幸去世。就是这样一个生前与任正非没有讲过几句话的、庞大的秘书群体种的一员的去世,任正非却不惜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著文怀念。文中,回忆了与杨琳有限几次接触的点点滴滴,进而扩展到秘书这个庞大群体的辛勤劳动,不仅表达了对杨琳个人的赞扬和怀念,更表达了对秘书群体长期默默奉献的敬意。任正非不仅自己发文悼念,还号召所有熟悉杨琳的华为人一起来书写杨琳的优秀事迹。
任正非,这个当时已经是几十个亿销售额的企业老总著文悼念一名普通的秘书,此举并非杨琳是因公殉职,并非杨琳为华为争取了多大的订单,并非杨琳为华为的产品技术研发做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仅仅是因为杨琳在秘书岗位上始终如一的默默奉献——这恰恰是华为的企业文化所极力倡导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任正非悼念杨琳的举动很好地诠释了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华为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华为倡导奉献的企业文化,华为能够建立这样的企业文化,离不开华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离不开华为塑造企业文化的种种举措。
(三)狼性管理
我在华为供应链管理部工作的那几年里,体验着“狼性文化”的魅力,听老同事讲起1997年的一次会议上,任正非特别称道“狼”和“狈”的攻击组合。任正非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一般讲完故事后都要采取措施。这次“狼狈为奸”的故事直接促成了华为“狼狈组织计划”的出炉。现在那项计划已消散,但“狼性”却被作为华为精神延续下来。“狼性管理”是华为的伟大创举,是一种带着野性的拼搏精神,是华为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铸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核心竞争力。
1.对市场极度敏感,善于捕捉战机。
华为总能摸准产业的脉搏,对市场的战略判断能力非常强,华为拿下了法国、德国、东欧的大批电信合同,血战朗讯,扫荡了一个又一个“斯坦”国的市场,已深入南美丛林和非洲大漠,一个接一个地攻占市场,成为国际知名的电信业公司。
2.不懈进取,意志坚定,永不言败。
军事化的狼性管理体系造就了华为人坚强的工作精神,血脉里燃烧的全是被任正非点燃的干劲与热情。不仅仅如此,利益的驱动也冥冥之中燃烧起员工的激情,丰厚的金钱回报让他们心动。这样面对每一次的考验,身为华为人都会全力的应战,孜孜不倦。
3.技术水平高,分工明确,责任心极强。
华为员工不仅从质量、优化等方面来讲都是佼佼者,并且他们都怀有一颗极强的责任心。在华为,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十分的苛刻,任务要求也十分严格,致使其必须怀着高度警惕、负责的心去对待每一次的项目。
4.团队协同作战能力强
华为的企业文化是建立在国家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企业文化,这个企业文化黏合全体员工团结合作,走群体奋斗的道路。面对每一次的市场冬天,华为员工不仅在技术合作、接待顾客等各个方面都体现着他们的互助、团结,这也是让他们前进的“狼性”动力。
华为人,是一群眼睛泛着绿光的狼群。他们疯狂掠夺人才,形成了一支巨大而高素质的战斗团队;他们“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团结起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任正非是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身上有着土狼、军人、硬汉、战略家等等各种光怪陆离的色彩。华为在全球商场出奇制胜的狼性管理策略,才成为今天迅速成长的通讯企业。
(四)制度建设
1994年,任正非请来了部分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开始起草《华为公司基本法》。当时的初衷是为了研究华为走出混沌必须弄清楚的三个问题:第一、华为为什么成功?第二、支撑华为成功的要素是什么?第三、华为要取得更大的成功还需要哪些要素?而这正是德鲁克提出的做一个企业的三个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1997年3月27日,历时三年,八易其稿,103条的《华为公司基本法》最后一次审稿。至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部企业宪章或者说企业管理大纲正式诞生。华为完成了一次自我超越,走出了混沌。《华为公司基本法》中充斥着大量以“我们要”为开头的条款。华为后来在市场竞争中所创造的“100:l的人海战术”、“不计成本——不敢花钱的干部不是好干部”、“把客户震撼,把合同给我”、“价格进攻——击杀对手”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等市场策略,无不体现了《华为公司基本法》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假设观,强调“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我要怎样去求生存、我要怎样干掉竞争对手”。
(五)危机管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