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三)积极开展和加强社会保障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是社会保障事业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保障工作作为社会服务窗口,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贯彻执行,其工作质量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生存状况和社保权利的实现。从业务特点看,社会保障属于多元化学科、业务范围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金融、保险、财会、统计、计算机等多种专业,要求从事这项业务人员必须又红又专、一专多能。从工作辐射范围看,社会保障属于多层面、开放性的社会工作,要求社保人员要具备较强的经济协调能力、公关能力和开拓新局面的能力。从工作功能来看,社会保障工作对象是弱势群体,社保人员必须充满爱心和同情心,把党的关怀送到广大社保对象手中。从其承担的任务和目标看,例如如何提高社会保险费征缴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深化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建设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切实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实现社会保障事业的新发展。
二、社会保障事业管理人才素质的涵义和内容
社会保障事业管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分支,技术性、专业性非常强,社保人员素质不仅要具有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共有特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要求。需要大批熟悉政策、精通业务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一支既有理论和政策水平、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干部队伍,保证新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有效运作,更好地行使社保机构的管理职能。社保人才一方面应具有广泛的知识面,结合专业特点,既懂得政治经济,又懂得法律法规;既认识自然,又认识社会;既熟悉科技,又熟悉人文;既深知中国,又了解世界。另一方面,应具有较高的办事能力,既懂得理论,又善于联系实际;既能提出思路,又善于把思路变为措施;既有全面优良的基本素质,又有善于学习创新的能力等。具体来说,应具备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素质。
(一)政治素质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用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工作实践。二是要为人民谋福利。要有以天下为公,以天下人民为公的精神和思想素质,摒弃个人功利主义心态,在处理任何与人民有关的事情都应将为人民谋福利放在第一位。三是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豁达的胸怀。有豁达的胸怀,是指要求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要树立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真正形成求真务实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社会保障诸多烦琐的工作环节、几十年的管理周期、经常与人民的“养老钱”、“治病钱”打交道,不仅要细心管理,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和纰漏,更需要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及廉洁奉公、拒腐防变的高尚品质和职业道德。
(二)专业素质
一是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社会保障内容丰富,专业性突出,涉及学科十分广泛,相关政策法律规章繁多,这部分知识主要是通过长期学习培训积累得来。具体来说,要掌握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等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社会保障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习掌握社会保障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社会保障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动态,做一个“知识型”、“研究型”的社保工作者。劳动经济学方面要具备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素质,熟悉劳动关系的社会、经济、法律环境,我国劳动关系的沿革与发展,劳动关系的建立、协调与劳动争议的处理,国际劳动关系发展比较与最新趋势等专业知识。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劳动关系,具备研究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社会保障学方面应掌握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基本理论、基本情况和发展方向,熟悉基本政策,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增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二是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已成为社会保障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通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对社会的起源、发展、运行规律与模式、构成因素、社会结构等有很好的了解,这对于社会保障者是必不可少的。三是管理知识。面对复杂的社会保障系统,社会保障管理者必须掌握大量的管理知识。掌握现代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备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不断适应社保工作的新要求。四是要善于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了解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在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保障模式、资金运营、保障水平、管理体制等社会保障的各个具体项目进行国际比较,为我国社会保障的建立、改革和完善服务。
(三)法律素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