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赴科龙调研组的研究,科龙民营化重组是由于不彻底的产权改革导致新规则与旧体制的碰撞。仍然不彻底的产权改革给处于鼎盛时期的科龙留下了巨大隐患。上市后,尽管政府通过壳公司容声集团所持有的股份被不断稀释,但仍然是实际上的控股股东。广大小股东的进入和上市所必须保持的透明度给科龙带来了新的游戏规则,但旧的政企关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新游戏规则与旧政企关系发生了强烈碰撞,使得科龙在短暂的鼎盛之后迅速陷于动荡并走向衰退。当然,最主要的是,产权不清晰,其实不管是民资还是国资,一定要产权清晰,这才是发展的基础,而科龙的“民营化重组”改革并没有真正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顺德产权制度改革到今天用科龙作结已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如果没有根本性的产权制度改革,企业仍将面临种种的问题。科龙从辉煌走向衰落就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警示。
2、企业治理结构问题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所有者通过构建对经营者的激励监督机制,着重解决所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为基础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治理结构按民营企业经营的不同阶段而有不同的特点。顺德的民营企业,尤其是许多中小型民企仍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决定了其企业的治理结构比较原始。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市场经济下的第一代企业家普遍来说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先进的治理模式一是不了解,二是苦于无渠道引进。因此,这类处于第一次创业中的民营企业大多没有形成公司治理的概念,基本上是采取家族治理或是“家长式”治理方式,其对企业的治理停留在创业者身兼数职,凡事亲历亲为,经营权和所有权不分的阶段,没有形成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在民企产生之初,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而现阶段也仍是顺德许多中小型民企的通病。
顺德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急先锋,其民营企业经过发展,也有相当一部分从一次创业阶段发展壮大,进入了第二次创业阶段,这些企业治理方面的主要特征在于:①一些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开始尝试着设立了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这样一些治理机构,但是公司治理还停留在表象阶段;②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由两者的完全合一向两者的分离发展,但是没有实现真正的两权分离。虽然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顺德多数民营企业的主要法律组织形式,但其本身并没有真正改变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家族特征。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中“一股独大”、产权封闭现象普遍存在,使得股东会成了大股东的“一言堂”,民营企业处于一种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合一的状态,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企业的治理还只是流于形式。
3、经营管理问题
(1)管理水平低下,管理粗放,管理制度缺乏。
治理结构基本决定了管理方向。采取家族式治理结构的顺德民营企业其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企业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管理制度,企业依靠创业者个人权威而不是依靠制度进行管理;家族经营现象普遍。顺德大多民营企业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战略决策与管理制度。企业的许多重大投资决策都是董事长或企业的核心领导层拍脑袋决定的,决策行为随意性、盲目性较大,缺少科学论证的过程,难以完成复杂多变的决策任务。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顺德民营企业普遍“短视”、缺乏应有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盲目经营。
(2)缺乏科学的用人机制。
家长式管理模式下的民营企业用人往往受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按照亲疏远近而差别对待,“子承父业、任人唯亲”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家族成员有着明显的优越感,这样的任人方式,使优秀人才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不少顺德民营企业家还存在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和尊重人才;企业只用人不培养人,缺乏科学的用人机制。另外民营企业用人有排外歧视现象的存在。以前,顺德人将外省人一律贬称为“山仔”、“捞仔”,企业在用人时也深受其影响,只以表象取人,不以能力取人。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山仔”、“捞仔”这样的词已经越来越少提起,企业用人的包容性也越来越大,但作为曾经一度泛滥的现象,其影响仍值得我们反思。
(3)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对稳定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出色的企业文化所营造的人文环境,对员工的吸引力,是其它吸引物无法比拟的。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所有制特点和经营目标,更加关注企业的赢利能力。顺德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多较“务实”,企业文化对于他们来说是个虚无的东西,远没有直接经济效益来得实在,于是这些企业对企业文化长期处于不关注,不重视,不建设的状态。
(二)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从实际情况看,顺德不是没有支柱产业、支柱行业和龙头企业,而是产业的发展过于单一,整体抗风险能力不强。长期以来顺德产业结构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特点是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占经济总量的60%左右,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家电业,占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从经济安全、优化产业结构与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角度出发,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对顺德企业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一位顺德民企业主坦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对于传统产业的升级,顺德很多老板已经找不到感觉了。”,顺德企业对目前的状况是欲变不能,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本地没有这个条件,企业也没有足够的人才。现在“泛珠”概念的提出和CEPA之风对于企业来说,机遇可能会有的,但真要移师北进,放弃自己的发源地或起家产品,离开自己得心应手的东西,代价太高,风险太大,前景难料。
(三)企业缺乏依赖于核心技术的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有关资料表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海尔、TCL、长虹的规模与美的、科龙不相上下,而现在海尔年产值达1000亿元,TCL也超过300亿元,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多元化产业王国,企业规模远在顺德单个企业之上。究其原因,是它们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迅速迈进科技含量高、利润丰厚的领域,而顺德企业依然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眼看着一个个产业发展机遇从眼皮底下溜走。为什么会这样?顺德企业也在问自己。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4/8/8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