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农业是农民从事的产业、也可以说是职业;农民是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的社区。三者具有密不可分的直接联系,其中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下面,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剖析。
(一)“三农”社会问题的现状
1、农业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农村改革开放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得到了经营自主权,得到了实惠。农业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业生产连年大丰收,到80年代中期就基本解决了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问题,解决了温饱问题。或者说在保证有效供给问题上就基本解决了。
1996年至今,我国农业处在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既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又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也是农产品供给最为充裕的时期,更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销售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二是农村劳动力加快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由农村向城镇聚集;三是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这些重大变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农业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面临着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双重目标,面临着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双重任务。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农业经济增长模式、管理方法和工作重点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农民问题
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了,但农民问题、农村问题还远没有解决。毛泽东同志在1950年就说过;“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②。50多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这个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总结了一条很重要的基本经验:在政治上要关心农民的民主权利,在经济上要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但目前的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哪些方面呢?
(1)农民人口众多
是指在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民是理应减少的,但我们一面在工业化、城市化,一面农民在大量增加,而耕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增加不多,这是同工业化发展规律不相符的。由此引起了贫穷、环境差、就业压力大等种种社会问题。这也是当今农民问题严重的根源。
(2)农民太穷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绝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仍有部分农民生活贫困,或因农村医疗制度的不健全,因病返贫的农民大有人在。
今年3月份,笔者曾作为“河北省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宣讲团”的一员,深入平乡县丰州镇位闫庄村宣讲中央“一号文件”。在深入农户、走访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全村192户,876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年人均收入1600元。一小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或搞养殖业,生活条件较好一些;大部分村民以农业收入为主,生活水平低下,居住环境恶劣。笔者所看到的仅是当前我国贫困乡村的一个缩影,从中带给我们的是更加沉重的思考。相对于城市居民比较而言,相对于我们的经济成就而言,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的GDP翻了三番,但农民的收入却增长缓慢。尤其是1997年以后,农业产品供过于求,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农民收入增幅逐年下降。
(3)农民内部分化,贫富悬殊
农民的分化从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就开始了。首先是职业分化。按职业划分农民可分为以下几个阶层:农业劳动者、雇工、个体工商户、农村知识分子、乡企管理者和私营业主。其次为收入。在一个县内、一个乡内、一个村内,农民与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大。有少数农民由于经营非农业,确实富起来了,而有些则成了特困户(有的是孤寡老人,无依无靠;有的是因病返贫户;有的是老弱病残,生活不能自理;有的是孩子上学致困户等)。经济生活条件悬殊很大。
(4)失地问题
近几年农民上访中,土地流失问题已居首位。有不少地区在“加快城镇化”、“经营城市”、“以地生财”等口号下,空前规模地侵占农民承包地,只按计划经济时期规定的标准给极少的土地补偿金,并且对失地农民不作适当的安置。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求告无门,只好到省、到中央政府告状,给社会生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今年,我国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对农民失地问题采取了最严厉的断然措施。
3、农村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行政机构的基本框架还是人民公社时期留下来的,乡镇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农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镇机构庞大。大量的半脱产、不脱产人员存在。
(2)乡镇债务沉重。不仅老债还不掉,实际也无财政资金保证乡镇的正常运转。
(3)干群关系紧张。乡镇干部为搞政绩,以地生财、大搞开发区、工业园区、滥占乱占农民的耕地,激化了干群关系,引起了严重的社会矛盾。
(4)农村太苦。农村工业不发达,县、乡级财政收入少,日常公益事业无法开展,农村道路坑洼不平、农村教育落后,医疗卫生保健体系无法保障。基本生活居住条件恶劣,人畜合居、厨厕不改现象普遍。
(二)“三农”社会问题原因剖析
面对我们要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对今后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多亿人民的小康社会要求,我国的“三农”社会问题需要进行深刻检讨,找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方针和政策。归结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
当前的农民和农村问题,都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多年的实践表明,不管什么地区、部门,谁在改革开放中率先成功地突破了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成功地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哪个地区、部门就发展的快。如深圳,就是由于它在改革开放中率先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因此才在不长的时间内迅速发展了起来。农村的发展也是这样,前些年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村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根本上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套农村、农业政策还没有得到彻底转变,农村、农民问题还是深化改革的问题。
2、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目前城乡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