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是决定建设工程成败与否的首要条件,它关系到工程建设资金保证、时效保证、资源保证,决定了工程设计、施工能否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程序、标准来规范建设行为,也关系到工程最终能否达到质量目标和被社会环境容纳。
(2)勘察
地质勘察是决定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地质勘察工作的内容和深度,资料的可靠程序,将决定工程设计方案能否正确考虑场地的地层构造、岩石和土的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及地下水等条件,是全面合理地进行工程设计的关键,同时也是工程施工方案确定的重要依据。
地质勘察质量失控会直接产生工程质量隐患。
(3)设计
项目设计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工程采用什么样的平面布置和空间形式,选用什么样的结构类型,使用什么样的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等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主体结构的安全可靠,关系到建设投资的综合功能是否充分体现规划意图。设计的严密性、合理性,根本上决定了工程建设的成败,是主体结构和基础安全、环境保护、消防、防疫等措施得以实现的保证。
(4)施工
工程施工是指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在建设场地上将设计意图付诸实现的测量、作业、检验,并提供质量保证的活动,是形成工程实体质量的决定性环节。
2、工程作业质量要素分析
工程项目实体的形成,离不开人员、材料、机具、工艺方法、环境等诸作业要素。
(1)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的是指参与建设活动的人群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作业能力、组织能力、公关能力、经营能力、控制能力及道德品质的总称。对不层次人员有不同的素质要求。
(2)工程材料
各类工程材料是工程建设的物质条件,因而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3)机具设备
机具设备对工程质量也会有影响。工程用的机具设备其产品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工程使用功能质量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4)工艺技术
一定的工艺技术水平,对质量有一定的影响。采用先进合理的工艺、技术,依据规范的工法和作业指导书施工,必将对组成质量因素的产品精度、清洁度、平整度、密封性等物理、化学特性方面起良性推进作用。
(5)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是指对工程质量特性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因素,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技术环境,施工现场作业面大小、劳动设施、光线和通讯条件等作业环境,以及邻近工程的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等周边环境等。
3、其他影响因素
工程建设的造价、工期和质量三者之间存在相互的依存与制约的关系。
三、建筑施工企业实施ISO9000标准的必要性
(一)传统质量管理经验
我国建筑业自古以来有着良好的质量管理系统,至今仍分布于祖国各地的古建筑仍然完整地屹立着,表明施工质量水平很高。建国以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质量管理经验,其主要内容主要是:组织各种类型的质量分析和质量教育活动;编制贯彻设计意图的质量控制与检验方案、标准;推行质量岗位责任制;坚持以“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为核心的质量检验制度;贯彻施工质量评定标准与评定办法;编制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工程回访;组织质量攻关;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及技术革新活动等。这些都属于以质量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
(二)传统质量管理缺陷
1、对质量的认识是狭义的质量概念,认为质量只是工程产品的“符合性”,即符合施工验收规范的程序,质量管理只是着眼于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成品检验”和“中间检查”,忽视对建筑产品形成全过程的管理,没有抓控制、抓提高的具体手段。
2、质量职能和职责只由质量检验部门、少数技术人员执行,缺乏全单位的管理网络。
3、没有明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工作存在盲目性,质量职责不明确。
4、管理部门不协调,强调纵向分工,忽视横向协作。表面看拟乎“职责分明”,实质上是互相扯皮,在处理问题时把质量这个有机整体肢解。
5、由于对工程质量的理解只是“符合性”,管理的结果只是维持质量,而不能提高质量。
(三)实施ISO9000标准的必要性
1、来自于顾客或用户的压力
过去人们主要强调产品的可用性,即产品能否发挥其基本功能或性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对建筑产品舒适性、环保性、观赏性和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代市场的实际情况反映出对质量新要求的广度和复杂性,要求企业也进行着各种形式的质量管理、质量改进活动。
2、来自社会的压力
社会压力主要“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要求或运动。消费者比前人受到更多的教育,更加意识到消费者自身的重要性和地位,他们正在从被动购买或接受产品和服务的地位转向主动了解和决定产品和服务的地位。
消费者利益、产品责任已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企业为避免因产品缺陷而造成的巨大信誉损失和赔款,必须开展质量保证活动,加强质量管理,不断进行质量改进。
3、建筑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每年数千亿的固定资产投资,绝大一部分是用于工程建设的,因此,提高工程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建筑业职工总人数近3000万人,占全世界建筑业从业人数的一半,但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仅占份额才2%左右,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工程质量和材料质量低。我国建筑企业进入国际承包市场,靠的是低工资,主要以提供劳务为主。因此只有提高工程质量才能改变这种情况,才能立足于世界建筑承包市场,使我国建筑业取得应有的国际地位。
可以说,建筑企业贯彻ISO9000标准,无论是提高行业的自身形象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特别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还是增强企业市场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工程质量信誉都是极为迫切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四、建筑施工企业质量体系的建立
(一)质量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质量体系建立的目的
建筑施工企业的基本任务是向社会提供符合需求的工程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对建筑安装工程的各种需求,增加社会效益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质量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基本任务,即企业施工生产出来的工程产品应达到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经济性、观赏性、与环境的协调性这六个方面的质量目标。
2、质量体系建立的原则
(1)适应环境的原则
由于建筑生产的流动性和建筑产品的固定性,施工企业面对各种不同的合同环境,需要有不同范围、不同程序的外部质量保证,这些环境的区别在于对质量体系保证程度的确定与实施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就是说,企业建立质量体系,首先要了解外部合同环境所需要的质量保证范围和质量保证程度,以确定质量体系应开展的质量保证活动的程度。
(2)适应建筑工程特点的原则
不同的工程项目其主体结构形式、外部装饰水平和建筑最后要达到的使用功能要求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加之建筑施工的特殊性和返修返工的艰巨性,这种工程的一次性特点要求我们,在建立质量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其建筑工程的特点,明确了解其施工各工序应满足的质量要求,对各环节影响质量的因素控制的范围和程度要求,以保证稳定地实现工程质量特性与特性要求。
(3)最低风险、最佳成本、最大利益原则
质量目标是以市场需求、社会制约、建筑设计及结构情况等使用条件确定的满足社会与用户需求的高度统一。即在保证实现企业目标的前题下,质量体系要使企业经营机制处于质量与成本的最佳组合,实现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的统一。
3、建筑施工企业质量体系特性
(1)具有系统性
企业建立质量体系,应根据工程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运行规律,包括质量环的所有环节,把影响这些环节的技术、管理和人员等因素全部控制起来,即对工程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以及各个过程中所有的质量活动都要进行分析,全面控制,以实现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突出预防性
建立质量体系要突出以预防为主的要求,开展每项质量活动之前,都要订好计划,规定好程序,使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特别注意工序质量控制,消灭在形成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事后的检查验证。
(3)符合经济性
质量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既要满足用户的需要,也要考虑企业的利益,要圆满解决企业与用户双方的风险、费用和利益,使质量体系的效果最优化。即质量最佳化和质量经济性的高度统一。
(4)保持适用性
建立质量体系必须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工程对象、施工工艺特点等情况,根据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决定工程量保证的程序和范围,使质量体系有可操作性,保持适用性,确保有效性。
4、质量体系建立的工作流程
企业在建立或完善质量体系时,应根据国际质量体系标准的要求,对照本企业具体实际,统筹谋划、系统分析、进行设计。最后,从企业总体质量目标和有效性等综合方面进行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评价活动,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图4-1介绍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或完善的大体工作过程。
分析研究外、内部环境
要保证质量目标实现
质量方针 质量目标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如何建立?
分析质量过程 确定质量活动 质量管理职能分配
要求研究、展开与分配 (必要时调整组织结构)
怎么做?怎么落实
程序文件(各职能的活动规定目的要求;质量管理工作怎样展开)
详细的工作程序(作业文件和记录)
实施;内部审核;评审
反馈
图4-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或完善的工作过程
(二)质量方针、目标
1、质量方针
质量方针是组织质量管理的宗旨和方向,必须与组织的经营宗旨相一致,与产品要求相适应。这主要体现在对顾客的承诺、对持续改进的承诺,又能为质量目标提供框架。因此,质量方针不能只是空洞的口号,要根据本组织的产品、顾客定位和预期的产品质量水平确定。
如:XX建筑公司质量方针:
(1)遵纪守法,交优良工程。
(2)信守合同,让顾客满意。
(3)坚持改进,达行业先进。
2、质量目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