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即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地区市场(注5),从而为自身创造竞争优势和建立市场地位。这种战略适用于以下情况:市场上有显著不同的买主群,这些买主群或者对产品有不同的需求,或者习惯于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产品;没有其他竞争者试图专注于这同一市场面;企业现有资源不允许追求较宽的市场面;行业的各个市场面在规模、增长率、利润率等方面参差不齐,使得对于特定企业而言某些市场面要比另一些市场面更具吸引力。我国中小企业众多,现阶段采用目标集聚战略应为首选,可以集中企业的有限力量,用来开拓与我国国情相近国家和地区的有限目标国市场,如:东南亚、南亚与中亚等周边发展中国家,避免选定的目标国市场与我国市场环境相差悬殊,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在目标国市场上充分利用在我国市场已形成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节省资源,降低风险。
以上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性,但也存在着不同的风险,例如:总成本领先战略,会因要始终保持成本的领先,而对产品的系列开发、技术革新和市场变化失去敏感性;标歧立异战略,可能因和实行低成本的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差距过大,使得其产品或服务的标歧立异对用户失去吸引力,造成优势地位被低成本的竞争对手占据;目标集聚战略,会因大范围提供服务的竞争对手的存在,或竞争对手在目标集聚战略目标市场中又开辟新的细分市场,致使目标集聚战略的优势减弱或抵消。故企业必须结合自身优势,采取能适应企业发展并带来持久优势的竞争战略。
(二)、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应解决的几点关键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要“走出去”发展,必须以企业自身为主体,充分利用政府引导和支持,培育和发挥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选择正确的竞争战略,积极地“走出去”。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亟待解决如下关键问题:
1、更新观念,增强意识。
企业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走出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自身的长远发展出发,结合本企业的竞争优势,主动、大胆地走出去,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如同政府一样,要充分认识到“走出去”和“引进来”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两个方面,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要像重视引进外资一样的重视走出去,把它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积极主动地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2、政府引导,政策支持。
在推进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要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注意为企业走出去指引方向和创造条件,帮助企业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着重选择短缺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技术性项目;帮助企业提高走出去的成功率,引导企业优先考虑选择和我国关系好,投资环境好,与我国经济有互补性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等;对于那些主要满足海外当地需要的产品,如家电、服装、玩具等大众消费品,也可以在进口国就地投资和生产,可以节约成本,产品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消费者。引导过程中,要切实地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简化程序,从各个方面为企业走出去清除不必要的竞争障碍,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着力于建立和完善走出去的法律体系和扶持政策,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和外汇管理等政策支持,切实推动企业走出去,让早走出去的企业早得到支持,可以考虑给予走出去发展的企业等同于国内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如2002年10月,国家外汇管理总局在浙江率先进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根据这个办法,在2002年10月1日到2003年9月30日,只要浙江境外投资总量不超过两亿美元,省内企业境外投资购汇不再限制,浙江省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走出去的财政扶持政策,说明各级政府已在创造日益宽松的政策环境。
3、沟通信息,狠抓培养。
及时构建信息库,建立一些专门提供最新国内外投资商情的机构,可以借助于网络,建立信息网络管理和服务系统,逐步实现网上信息共享。完善走出去各类业务的统计、年审、年检和评价制度以及管理数据库,并建立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动机制,实现外经贸管理部门与外汇、财政、税务、海关、银行和驻外使领馆及投资主体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不管政府还是企业,都要重视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经营海外业务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而经营管理海外业务人员的业务技能以及对国外语言文化的通晓都是影响企业走出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解决人才问题,一方面借助于政府搭建平台,帮助企业培养;另一方面,企业要注重人才的招揽和自身的再培养,领先企业在海外经营可以实施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的战略,即公司只将少量管理人员派往东道国,而大多数管理和经营则雇佣当地人来完成,使得海外企业较易开辟当地市场。
4、提升质量,创立品牌。
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重点开发优势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缺少自有的国际性品牌,是制约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又一大软肋,长期以来,我们的外贸企业很多采用贴牌生产或定牌生产的策略,只是给国外的品牌做纯粹的加工,虽然,其中不乏一些企业现在已经很有名气,但由于没有自己的知名国际品牌,故处于不小的尴尬境地。应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加强和提升自有品牌的管理能力,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公司。在品牌营销方式上可以借鉴两种模式,香港企业采用的策略是以购买西方企业的技术和专利来打入西方市场,既利用它们的名牌,又利用它们的市场,站稳脚跟后推出自己的品牌;台湾企业则是与外国知名企业联手,利用其品牌的同时打出自己的品牌,一旦自己的品牌与产品被市场接受,便独立挂牌竞争。品牌的营销还要注意打入市场的差别,如:TCL首先选择东南亚市场作为切入口,推广自有的品牌产品,再循序渐进地进入发达国家,时机成熟时建立自有品牌。
5、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一方面缺乏对海外市场,尤其是海外竞争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资金实力不足以及人力资源匮乏也是制约海外经营的主要因素。因此,选择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更加适合我国大部分的企业。而且在拥有扁平化管理结构和内部信息共享通畅的企业,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更有利于企业沿着学习曲线积累海外经营的经验,切不可一哄而上,盲目发展。
具体来说,在实施海外经营时,我国企业可以选择以国际贸易为先导,随后再分阶段、分步骤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向目标市场拓展,根据自身实际条件,由低到高逐级选择直接出口、设立海外代表处、海外分公司、海外子公司等方式。分阶段发展方式事实上是企业海外经营逐步升级的过程,采取这种方式有利于在实践中积累海外经营的经验和教训,深入了解目标国家市场的信息,如:税务、法律等方面的整体环境,锻炼海外经营人才。更重要的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控制企业海外经营中的巨大风险,取得最终的成功。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最好的防守莫过于进攻,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以企业自身为主体,充分借助于政府的推动力量,努力培育和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竞争战略模式积极地“走出去”,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合理地避开贸易壁垒,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真正推动我国经济更广泛地融入全球化经济中,保证我国经济进一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引文注释:
(注1)、刘仲康:《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版,第145页。
(注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前言第2页。
(注3)、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34页。
(注4)、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36页。
(注5)、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37页。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4、刘仲康:《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版。
5、张彦宁:《经营战略新趋势》,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6、孙健:《海尔的企业战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7、林毅夫、季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理论经济学》杂志2003年第12期。
8、李钢:《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境外加工贸易政策落实中的若干问题》,
《国际贸易》杂志第257期。
9、刘刚:《“走出去”浙江快马扬鞭》,《新商务》杂志第129期。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