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物理解题规范 解题规范包括审题规范、语言叙述和方程式规范、演算过程规范、 答案规范、解题后反思等五个方面。 一、审题规范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是解题者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寻找解 题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审题过程可分为分析物理状态和过程、明确条件 和目标、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等三步。 1.分析物理状态和过程每个物理题都是由若干物理状态和过程组合 而成的,搞清这些状态及过程是审题的关键步骤。解题者应认真阅读题 目、分析题意、搞清题述物理状态及过程,并用简图将这些状态及过程 表示出来,再借助简图分析这些状态及过程的特点,找出它们所遵循的 物理规律。有些物理问题尤其是综合题,其研究对象所经历的过程比较 复杂,整个物理过程可以分解成多个子过程,这时审题不但要注意分析 各子过程的特点,找出它们所遵循的规律,还要注意分析各子过程间的 关系。 2.明确条件和目标条件,是指“题目告诉了什么”;目标,是指“题 目要求什么”。这是解题者必须明确的两个问题。 条件的分析,主要是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 找出题目中明确告诉的条件;二是发现题目中隐含条件,并加以揭示和 转化;三是发现多余条件,予以舍弃。 目标的分析,主要是把模糊的目标转化为清晰的目标,把抽象的目 标转化为具体的目标,把难于接近的目标转化为便于接近的目标等。 【例】司机开着汽车在一宽阔的马路上匀速行驶,突然发现前方有 一堵墙,他是刹车好还是转弯好?(设转弯时汽车做匀速圆周运动,最 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 本题的目标是“确定是刹车好还是转弯好”,这一目标比较模糊, 应通过分析使其更清晰。 目标分析:汽车刹车后,轮子停止转动,它由于惯性沿路面滑行, 设速度变为0 时向前滑行的距离为s,而汽车转弯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地 面的静摩擦力f 提供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当静摩擦力f 最大时,圆 周运动的半径R 最小。比较采取哪种措施好,实际上就是比较最小半径R 与s 的大小;当s>R 时,转弯好;当s<R 时,刹车好;当s=R 时,刹 车与转弯效果相同。 通过上述分析,本题的求解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3.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个题目的条件和目标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关系,这些关系是由条 件通向目标的“桥梁”,用哪些关系解题,需要根据这些关系和题述过 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确定。解题实质上就是分析这些关系与题述过程所 遵循的哪个物理规律相匹配。有些题目,这种匹配关系十分隐蔽,必须 通过认真分析才能加以揭示;有的题目这种匹配关系有多种,就会出现 多个解法。 二、语言叙述和方程式规范 物理重在讲理。在审清题意,找到了解题思路和方法后,列方程解 题时,要先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指明列方程的物理根据,再根据基本公式 列出方程。这样,解答有根有据,逻辑性强,既准确地反映出解题者的 思路和方法,也反映了物理的特点。 三、演算过程规范 根据物理规律列出方程后,由方程导出最后结果的过程就是演算过 程。写出重要的演算步骤既是物理学科的特点,也是中、高考评分标准 的要求。规范的演算过程主要有三步: (1)根据方程导出由已知量表达的待求量; (2)将统一单位后的已知量的数据代入; (3)最后的计算结果。 这样的演算过程有以下优点: (1)步骤简捷、准确,减少了数字运算可能出现的差错,节省运算时 间,又便于复核、检验; (2)计算结果具有普遍性,可以解决讨论、问答题等。 (3)有些初看起来缺少条件,不满足解题要求的题,通过文字运算, 可以消去那些原来认为应该给出而未给出的物理量,从而保证演算的正 常进行。 四、答案规范 答案是解题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答案能清晰地反映出解题 的最后结果。答案规范是指答案准确、简洁、全面。既要注意计算结果 的验证、取舍,还要注意答案的完整,如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矢量的 大小、方向等。 要做到答案规范,必须审清题目的目标,按目标作答。 五、解题后反思 解题后的反思是指解后对审题过程、解题思路和方法及解题所用知 识的回顾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 能力。 1.反思审题过程审题时,有时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到解题的 思路、方法,有时多次受阻,尔后“灵感”突来。不论哪种情况,思维 都有很强的直觉性,若在解题后及时复现一下这个思维过程,尽量追溯 “灵感”是怎样产生的,多次受阻的原因何在,对发现审题过程的错误, 总结审题过程的思维技巧,提高分析、综合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2.反思解题思路和方法解题的灵活程度和学生解题方法的多少以及 运用这些方法的熟练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在解题时总是用最先想 到的方法进行求解,最先想到的方法往往是他们最熟悉的方法。因此, 解题后反思一下有无其他解法,可使学生掌握和熟练新的方法,开拓思 路,增强解题的灵活性。 3.反思解题所用的知识和技巧解题后反思一下解题过程中应用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想一下解题受阻时应用的是哪些知识和技巧,应用 这些知识和技巧为什么出现错误,应用另一些知识技巧为什么会使问题 顺利解决。这样可以加深对“双基”的理解,掌握它们的适用范围,增 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