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论文排版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专业论文
->
建筑论文
彭州市灯杆坡大型滑坡的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分析(四)
Table.2 Calculation result for sability of landslide
剖面
工况 1-1’ 2-2’ 3-3’ 4-4’
工况Ⅰ:自重 1.21 1.47 1.50 1.20
工况Ⅱ:自重+地下水 1.01 1.04 1.09 1.09
工况Ⅲ:自重+地下水+暴雨 0.97 1.03 1.04 1.04
工况Ⅳ:自重+地下水+地震 0.93 0.95 0.99 1.01
在仅考虑自重状态下为整体稳定。
在自重+地下水工况(自然状态)下计算结果在1.01~1.09,为欠稳定到基本稳定状态。剖面1-1’和剖面2-2’为滑坡的主滑方向,稳定系数在1.01~1.04,处于欠稳定,根据现场变形情况观测分析,主滑体在2008年“5.12地震”当日剧烈变形之后,目前整体上趋于稳定,但在部分地段仍可见移动的变形迹象,表现为中后部局部的塌陷,前端的挤胀和滑移,与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暴雨计算工况为10年一遇,勘查期间多次经历暴雨,虽然没有达到十年一遇的暴雨强度,但场地经历了地震以来一年多的考验,整体上基本没有明显的滑动,局部滑动没有停止。在暴雨工况下,场地整体稳定性系数在0.97~1.04,处于不稳定到欠稳定状态,局部会出现失稳,与现场情况基本吻合。
在地震工况下,稳定系数在0.93~1.01间,Ⅰ区主滑体将产生失稳滑移,其中剖面1-1’稳定性最差,稳定系数只有0.93。Ⅱ区稳定系数0.99,出现失稳。Ⅲ区处于欠稳定状态。
按规范一般要求,地震工况下没有考虑暴雨的作用,通过计算,如果同时考虑暴雨,稳定系数在0.90~0.96,将出现整体失稳下滑。
4.2 灾害发展趋势评价
滑坡体现状为欠稳定~基本稳定,局部可能产生滑移。在暴雨及地震工况下为欠稳定~不稳定,部分剖面的滑体将整体失稳产生滑移。
最危险的就是暴雨和地震的共同作用,将使滑坡体产生整体显著的滑移。场地地处龙门山地震高发地带,发生高等级地震的可能性长期存在,2008年地震期间雨水不断,但并不是强暴雨,只是连续的小到中雨,没有形成进入场地的洪水,理论上讲更加危险的工况也有可能产生。
从长期而言,本滑坡为老滑坡体的诱发复活,为多层堆叠的滑坡组成体,在滑移过程中不断实现着滑移-平衡-再滑移-再平衡的过程。在前缘阻滑段滑体受剥蚀或滑移减少,或者后缘次生滑动带滑入滑体导致主滑段增加,以及滑面的流水浸蚀贯通,对滑坡的长期稳定均不利。因此影响未来滑坡稳定的主要诱发因素有两个方面:
一是雨水,暴雨强度的雨水大面积流入地下,使得滑动带土体饱和,对场地的滑动带起到润滑作用,同时产生一定的动水压力,另外对滑体土有一定的加载作用。因此治理时应首先加强排水措施,将滑坡外的雨水截流排入两侧水沟,改造滑坡体内排水沟,将滑坡体内的雨水收集从滑坡表面或专门的地下渗水通道派出滑坡体外。同时滑坡体上应改造水田的耕作方式,已有水田应改作旱地,破坏后未恢复的水田不应再恢复作为水田。
二是地震,地震爆发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危害性较雨水大。“5.12地震”期间场地内的村民感觉就像在筛子中被筛了好几分钟,站不稳脚步,只好趴在地上。地震对场地的危害是抖松了土体,特别是岩土交界面,由于场地为煤系炭质泥岩发育地区,对场地的岩层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另外,滑坡在发生整体性滑移过程中在后缘形成了局部的次生滑动区,次生滑动区的变形对滑坡有一定的加载作用,在设计及监测过程中应注意预防和监测。
在滑坡中部平缓区域,也就是居民较为集中的区域是滑坡变形的关键部位,为滑坡的缓冲过度地带,如果滑移变形过大,该部位将被推到中前部的较陡的位置,产生剧烈的滑塌甚至倾倒,因此中部地带的居民居住区是比较危险的地带。由于山脊的阻挡,以及前端荷载有不断的释放,滑坡产生整体滑移且大量快速滑入沟槽的可能性不大。
治理方案、措施或建议
5.1设计目标与原则
在充分掌握滑坡变形形成条件、活动规律、危害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实事求是、经济、合理、有效地布设防治工程。以当前灾害治理为重点,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灾害治理的最佳结合点,争取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防治并举,消除隐患
滑坡的发生、滑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滑坡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滑坡的物质组成(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地震、地形条件、降水、人类工程活动等。有些因素是人为不可改变的,有些因素是人类可以控制的,特别是人类自身的工程活动是可以控制和规划的,针对滑坡的特点,在滑坡体上的建筑活动必须严格规划,科学控制,抑制不利因素的发展,同时发展有利因素,达到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原则,从而消除滑坡地质灾害隐患。
(2)设计合理、安全可靠
滑坡蠕滑变形灾害治理工程应以保护环境、美化环境为原则,密切配合当地总体发展规划,精心布置,合理设计,力求工程技术措施可行,特别是要与当地实际地形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治理工程必须安全可靠,不留隐患。
5.2治理工程方案设计
治理工程建议采用“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排水工程”。工程总体布置如下:
一、排水工程
据勘查报告,引起滑坡主要因素是地表水、地下水,次为浅层残坡积土体,因此,首先是消除或减轻水对滑坡的危害,在整个滑坡区范围内,在滑坡体后缘及中部适当位置,布设横向截排水主干沟,使其与滑坡体内的水沟相连,形成滑坡体上系统排水网,减少地表水、地下水对滑体充水,提高滑体软土层抗剪强度,达到即使久雨或暴雨时,水对滑坡体影响最小之目的。
本滑坡在侧缘和后壁以外,设置一条截排水沟,水沟断面为对称梯形断面,该形状断面用作滑坡两侧排水沟,在滑坡的后缘采用非对称梯形断面,面积大于等于对称梯形断面。沟壁≥0.30m,采用M10浆砌片石砌筑。
二、抗滑桩支挡工程
根据勘查报告及前述稳定性分析计算,滑坡体可能出现失稳,因此,需对有保护对象的位置重点采取支挡措施,具体设置如下:
滑坡体Ⅰ区内,建议在横剖面Ⅱ—Ⅱ上设置两排钢筋砼抗滑桩。
滑坡体Ⅰ区内,建议在横剖面Ⅲ—Ⅲ上设置两排钢筋砼抗滑桩。
滑坡体Ⅱ区内,建议在横剖面Ⅲ—Ⅲ上设置一排钢筋砼抗滑桩。
滑坡体Ⅲ区后缘,建议设置一排钢筋砼抗滑桩。
三、预应力锚索工程
滑坡体Ⅰ区内,在横剖面Ⅱ—Ⅱ和横剖面Ⅲ—Ⅲ上每根钢筋砼抗滑桩上建议布设预应力锚索。
6 结论
(1)滑坡体可分为三个区,其中Ⅰ区主滑区。地震期间Ⅰ区后缘首先开裂下错并伴有较多岩崩落石,进而挤压Ⅱ和Ⅲ区产生塌陷,挤推Ⅰ区中前部向前滑动,由于主滑Ⅰ区前端受两稳定山脊的阻挡,滑坡体没有出现整体下滑。
(2)降雨和地震强度是影响未来滑坡稳定的最为关键的因素。现滑坡体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为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到欠稳定状态,局部会出现失稳;在地震工况下,Ⅰ区主滑体将产生失稳滑移,Ⅱ区出现失稳,Ⅲ区处于欠稳定状态。
(3)滑坡中部平缓区域的居民集中区域是滑坡变形的关键部位,为滑坡的缓冲过度地带,较大滑移变形可将其推到中前部的较陡的位置,产生剧烈的滑塌甚至倾倒。
参考文献
[1] 李秀珍,孔纪名,邓红艳,等. “5.12”汶川地震滑坡特征及失稳破坏模式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J]. 2009, 41(3):72-77
[2]孔纪名,崔云,田述军,等. 地震碎裂滑动型滑坡发育特点及典型实例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J]. 2009, 41(3):119-124
[3]张鹏,陈新民,王旭东. 近断层地震动与汶川地震灾区滑坡破坏特征分析[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9, 31(1): 55-59
[4]黄润秋,李为乐. 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及其密度特征分析[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9,20(3):1-7
[5] 周荣军,黄润秋,雷建成,等. 四川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与震害特点[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1): 2173-2183
[6] 黄润秋. 汶川8.0级地震触发崩滑灾害机制及其地质力学模式[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J]. 2009, 28(6): 1239-1249
[7] 姚鑫,许冲,戴福初,等. 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引发的滑坡与地层岩性、坡度的相关性[J]. 地质通报, 2009,28(5): 1156-1162
[8] 冯文凯, 许强,黄润秋. 斜坡震裂变形力学机制初探[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Supp1): 3124-313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
/4/4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后张预应力孔道灌浆料的研究
下一篇
:
地下室顶板沉降后浇带提前封闭施..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州市
大型
滑坡
变形
特征
定性分析
2011-11-29 08:43:04【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政治工作
营销论文
医药医学类
生物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论文
社会学专业
语文论文
焊工钳工技师论文
数学论文
建筑论文
食品论文
工商管理
毕业论文格式
英语教学论文
旅游管理
汉语言文学论文
数学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教育专业
心理学专业
学前教育
其他硕士毕业论文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
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MB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