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极不相称。
(一)直接融资数量有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状况并不理想,中小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融集的资金有限。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 年8 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即直接融资仅占1.3%。债券融资方面,我国严格限制债券发行的规模,对中小企业融资额度有严格的要求,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融资。股权融资方面,我国的股票市场还未完善,对于企业在证券市场公开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制定了严格的限制要求,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小,注册资本、每年的经营利润以及股东权益利润率等达不到上市的要求。在2004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率先推出了中小企业板,为中小企业上市发行股票融资开辟了新的通道,但是截至2013年5月4号,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数仅有665家、与中小企业总数性比还有很大差距。要真正地解决有限的上市资源与庞大的上市需求之间的矛盾,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创新与实践。
(二)间接融资困难重重
第一,融资观念落后,渠道单一。除了银行贷款,常见的间接融资方式还包括票据贴现、基金融资和融资租赁等。过去,我国的中小企业主经营理念落后,几乎很少利用商业信用和票据市场进行融资,进行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也少得可怜,对各种风险投资基金的利用,几乎为零。随着中小企业主素质的提高,经营理念不断更新,上面的状况应该有所好转。第二,银行贷款存在较大的地区偏好。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从地域上来看极不均衡,其中东部及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情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东部及沿海地区中小企业较为发达,企业经营情况较好,银行也会乐于向其提供贷款,而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由于经营情况一般,很难得到银行的支持。
(三)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存在歧视
在很长的时间里,国际上政策明显的倾向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在很长的时间里,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的政策明显倾向大型企业,优先满足大企业的信贷需求。银行考虑到许多的中小企业效益不高,易产生信用风险,造成不良贷款的概率较高,导致对中小企业放贷的信心不高,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不平等状况较多。从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1月公布的金融统计资料来看,截止2011年12月底,全国共发放贷款总量达100多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金额仅占15%左右。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会议研究确定了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拓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渠道、细化对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促进小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等内容。表明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视以提到战略发展的高度。
(四)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体系未完善
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信用担保尤其是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较少。且在很长时间内中小企业屡有逃费、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发生,信用风险较高。担保公司考虑多种因素不愿意为中小企业作担保,加大了中小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难度。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是地方经贸委与财政、银行等部门共同组建而成,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和民间资本。仅靠政府出资为中小企业担保,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贷款多样,涉及范围广以及企业数量多的需求。应该大力发展民间资本与商业担保的数量,降低政府政策性担保机构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的比例,减少政府干预,使担保机构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
(五)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结算工具较少
企业在支付结算过程中,为缩短资金结算的过程,一般会使用托收承付和汇票承兑及票据兑现等工具,但中小企业很难在银行获得办理此类业务的资格。造成许多中小企业在交易时多用现金进行结算,加大了成本,同时还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1.中小企业自身具有局限性,缺乏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
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的生命周期比较短。有关专题调研报告显示,我国30%小企业的寿命不到2年,60%寿命不到5年,其他国家情况大致相同,平均寿命不到5五年,只有少部分小企业能够存活10年以上,其中八成以上是家族企业,只有不到的15%的家族企业在第三代之后还能生存下去。中小企业如此短的生命周期,使得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时就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银行因此而惜贷也是很自然的选择。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往往以个人经验管理和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法,透明度较低,提供给银行的财务报表含有水分或完全为虚拟报表,可信度较低; 现金管理不严,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中小企业资产较少,负债能力有限,这些也造成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第三,中小企业竞争力弱,盈利能力不强,导致融资困难。企业的竞争力不仅表现在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数量、质量方面,同时也受企业形象、研发水平、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在改革二十年里迅速成长发展主要依赖于不断扩大的卖方市场,而非竞争力。许多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较低,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方式落后,生产专业化程度低,这些企业经营开发能力弱,产业升级进展缓慢,这些都导致了中小企业竞争力弱盈利能力不强"
2.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
企业规模越小,有效信息的获取越困难。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加之许多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财务状况不透明,使得银行无法获取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财务信息不真实,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利益难保证,成为企业融资难的最大障碍。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小企业中存在如: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偷税漏税、虚构财务账册等不规范经营现象,不愿也不敢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二是中小企业惧怕“钱财外漏”带来的安全、税收等方面的问题,银行由于对企业财务状况不了解,银行放贷风险增大,银行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三是企业财务人员的水平和能力不符合财务制度要求,报表不完整,假账频出,尤其初创阶段,中小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缺乏相关部门的认定,加大了银行工作的难度,也使银行面临较大风险。
3.抗风险能力不足
中小企业实力较弱,易受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规模小,没有足够的贷款抵押资产,涉及的市场经营领域有限,不具备多角化经营、分散风险的条件,竞争力弱等。中小企业除少量高科技创业企业外,大部分研发投入少、技术水平落后,不能适应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抗风险能力比较低,因此造成高比例的倒闭。中小企业如此低的存活率,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带来了较高的风险,加之贷款需求频率高,一次性需求量小,又增加了贷款业务成本,这样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等,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服务热情不高。此外,部分中小企业缺少信用意识,一旦出现问题,企业主往往选择“跑路”,造成银行坏账率高,这也是银行不选择中小企业的原因。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差,缺乏自主创新,经营模式守旧,市场生存空间狭小,难以形成稳定的资金链,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极易陷入经营困境,到期无法偿还贷款。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相关资料显示,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要远高于大企业不良贷款比率。
4.融资批量小、频率高
中小企业的融资突出特点是:资金需求频率高,资金量少,导致单次融资成本较高。但从融资的角度看,中小企业类型多样,其融资特点也不尽相同。从银行角度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办理程序、放贷环节基本相同,由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单笔贷款的管理成本增高,银行针对小企业的放贷积极性降低。资金就像商品,零售比批发的成本高,相应的“价格”也就高。
(二)外部成因
1.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希望从制度上对中小企业提供保障,为中小企业的融资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小企业投资法)以及即将配套出台(《中小企业标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与管理方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方法》)等以上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出台,虽然从法律的形式上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发展及融资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及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但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法律应有的刚性约束,更趋向于政策性的因素,并没有提供更多实质性的措施,尤其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没有提供创造性的$符合中国实情的融资模式,因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缺乏法律效力。
2. 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银行体系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撤并了大量原有机构,经营战略上面向大企业、大城市,减少了分布在县域的分支机构,导致了对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大量收缩。另外,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的单位交易成本较高,从节约成本和督费用的角度出发,银行业不倾向于贷款给小企业。因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放贷。同时,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