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二章第5节《光合作用》第二课时)的教学谈谈这一流程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互动——发生式”教学强调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当教学活动开始前,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领会每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将学生思维集中起来。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注意暴露学生原有思维框架中的缺陷或矛盾,再通过进一步的探讨揭示矛盾的本质。 上课伊始,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情景:印尼“鬼谷”,人带狗走进峡谷,人能顺利通过,但狗却昏死过去,当人弯腰救狗时,人也会昏倒。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议论是什么原因。教师顺势引导讨论:①晕到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可能是中毒,可能是缺氧)②如果是空气中某种气体含量过高引起缺氧,那么这种气体的密度应大于空气还是小于空气?(学生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出密度大于空气)③如果是空气中某种气体含量过高引起缺氧,那么由此说明这种气体有何性质?(学生回答不能供给呼吸)教师说明科学家已确定“鬼谷”怪异的原因是CO2浓度高,并引入课题“CO2的性质”。进而引导学生对比氧气的性质,讨论想了解的问题并整理构建问题体系: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 与空气密度的大小关系 熔点沸点 能溶解在水中吗? 能燃烧吗? 能助燃吗? 能与哪些物质反映吗?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探究性质,必须先收集气体。学生回顾气体的两种收集方法,可发现只有在确定气体某些性质时才能选择收集方法。如已知不溶或难溶于于水时可选择排水法,已知密度与空气密度大小关系时可选择向上或向下排空气法。但现在还未知二氧化碳的溶解情况和密度时,应该怎样收集?矛盾的揭示,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通过热烈讨论,提出了可用气囊收集气体。 2.预设“矛盾”、探究互动 “互动——发生式”教学强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通过听讲、实验、练习、讨论等加强外界信息对大脑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当的铺垫和点拨,通过不断创设矛盾或捕捉学生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反复地把外来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比较,从多个角度理解新信息的含义,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探究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环节中,教师把适量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学生观察到了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意识到是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而使溶液变浑浊。为加深影响,教师请同学设计一个更简单的方法验证CO2气体的这条性质。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可以往澄清石灰水吹气,教师肯定后请一位同学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