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探究学习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基于宣金伟《光合作用》的提问艺术的研究 摘要:在依据观测点进行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对于课堂中问题的探究式解决,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介入,针对具体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地分析。 关键词:美 问题 好奇心 积极性 我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引起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途径有很多。在科学课堂中适当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调动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获得知识的掌握,达成能力的培养。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下来,发现日常教学并不像我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教材不仅发生了改变,教学理念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地转变!如今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我们的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讲解了!“现在的学生怎么大都不爱学习啊!”,在心里类似的想法不断涌现。“如何才能吸引学生快乐地走进课堂,在教师的引领下达成教学目标呢?”这一想法深深困惑着我。带着这个疑问我参加了课例研究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发现其实答案很简单,教师的个人魅力在教学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为了突出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次课例研究具体实施前,我们初中科学组讨论后共同确定了“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这个主题。在这个大主题下,我参与研究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抛出合适的问题这个研究点。为了能有一些挑战性、针对性、实用性,我们选择了《光合作用》的第一课时为课例研究的对象,并让同一位教师独立完成三堂课的教学任务。 我们的实习基地是临平三中。三中的学生与我们素不相识,突然之间来了这么多新面孔感觉很新奇,尤其是当我们集体从学生面前走过时,有些学生就会在我们身后,小声议论我们,哪个容貌较好,哪个举止得体等。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于我们有好奇心很正常,当时也没有在意。当我们进行三轮课的执教后,中午我们走过学生面前,听过我们第三轮课的学生小声说了一句“那个老师到我们班讲过一次课,老师蛮好的!”“为何前两次听过课的孩子没有这种反应呢?”这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第三次听课的学生为何单独对上课的教师有那么有深刻的印象呢?我们认为学生是受到了教师魅力地吸引,享受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一、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来体会美。 (一)明确学生的第一需要 我们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有几次在上午最后一节临近下课的时候,我们在黑板上画了不同的几何图形,让学生据此展开联想,得到的答案大都与食物有关!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时已经发生了转移,此时进食已经成了他们的第一需要。同样当一个学生有着繁重的学习任务,他还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吗?他还会有机会感受到教师的魅力吗?我们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二)明确学生的状态 我们通常为了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往往一节课要解决多个问题,学生在精神长期紧张的状态下会感觉很疲惫! 我们对于课堂中该教师提出的问题做了统计,但由于第一节课讲课的理念与后两次大不相同,因此我们只比较了后两节课的问题总数。第二节课教师抛出的问题共有84个,而第三次课问题的总数已经减为68个,两节课教师抛出的问题数量都比较多! 现在为了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教师在一节中往往抛出大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在一问一答当中来完成教学任务。在大量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探究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地位会不会发生动摇呢?学生要解决大量的问题,其思维应长期处于兴奋的状态,在大脑疲劳状态下是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提不起兴趣,就不能有效的参与探究式学习活动,其能力当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看不到学生的积极参与,看不到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希望,往往会把问题的答案当成已有知识传递给学生,今后会逐渐简化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缩减探究学习的时间,回到教师个人讲述,学生机械记忆的状态。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1/6/6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