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论文排版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专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初中科学课的“味道”教学(二)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可以提高思维敏感性;积极的激情能极大地激发探究意识和敏感性;热情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能充分调动和有效组织智力因素。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视学生为合作者、朋友,确立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对于内容比较抽象的科学课来说,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尤显重要。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一堂课上得好与坏,这跟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步骤、方法以及创设的课堂情境有很大的联系。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的心情激荡,使他们感到科学课知识神圣,有魅力和诗意,才能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进发激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往往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要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我不是直接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2)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3)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学生通过这组对比实验,比较三个实验的现象后决定用哪一种方法作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方法。学生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认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速度快,用这种方法合适;有的认为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反应速度适中,用这种方法较好。基本上没有学生认为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因为他们一致认为这种方法反应速度太慢而且很快反应就停止了。学生各抒己见,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就更强烈了。这时教师再作引导:我们在实验室里制出的二氧化碳还要收集起来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两种方法都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哪种方法更适合于实验室使用呢?问题一下就明朗了: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速度太快,不便于收集,所以应该选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二氧化碳。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参与
如用盐腌萝卜、青菜,盘子里的水会变多,多出的水从哪里来?学生很快会答出:“水是从萝卜、青菜的细胞中渗出来的。”这时我要求学生模仿着也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很多学生举起了手:“用糖拌番茄,盘子里的水也会多起来。”“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细胞内的水分可以从细胞内往外渗。”再如,“如果青菜发生萎蔫现象,怎样使青菜叶变得鲜嫩?”“把青菜泡在清水中,菜叶中的水就得到恢复了。”在这一问一答中,引导学生分析,学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并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出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细胞吸水的原理;并根据这个原理,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烟碱地上的庄稼长不好?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庄稼的“烧苗”现象等问题。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更激发学生想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想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热情和信心。
3.创造参与氛围,提供参与的途径
在对物质燃烧条件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做几个实验:棉花分别沾水、酒精进行燃烧;给燃烧着的蜡烛罩上烧杯;木炭、煤球的分别点燃。学生通过对这几个实验的探究已总结出了燃烧的几个条件。这时,教师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同学们,根据你们已学过的知识,水火能相容吗? 2、根据燃烧的条件,往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可以在水中燃烧起来吗?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不一会儿,教室里发出一片惊奇的叫声:“哇,真的燃烧了!化学真奇妙,能使水火相容!”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
4.自主选择实验材料,使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搞“统一化”,而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研究性学习中,更需要一种开放的环境。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这本身也是一种探索的过程,是对研究能力的培养。材料的自助化,首先需要教师充分估计学生可能提出的研究方向,准备与之相关的足够的材料。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的数量应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选择的研究内容是各不相同的。
例如《物体的沉浮条件》一课中,我把两个大小不同的马铃薯放入一大一小两个杯子中,这两个杯子分别装有盐水和清水。结果发现放入小杯子中的大马铃薯下沉,放入大杯子中的小马铃薯上浮。这是怎么回事呢?有的学生认为,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跟马铃薯的大小有关;有的认为跟水的多少有关。有的认为跟水质有关;有的认为跟杯子的大小有关。全班同学共提出了7种假设。事实上,马铃薯的沉浮只跟水质(清水与盐水)有关,那么对于其他的6种意见怎么处理?是指定小组分别研究,还是教师规定全班只验证是否跟水里溶解了盐有关?我的意见,这两种方法都不可取。科学课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历、体验,强调的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答案。因此,要让孩子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自己去研究,去求证自己提出的种种假设。课堂上,我让各个小组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后,让他们自己选择研究内容。结果7个问题都有小组参与研究,在活动中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探究兴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
/4/4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自主课堂”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
下一篇
:
巧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运..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初中
科学
味道
教学
2011-10-08 11:40:09【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政治工作
营销论文
医药医学类
生物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论文
社会学专业
语文论文
焊工钳工技师论文
数学论文
建筑论文
食品论文
工商管理
毕业论文格式
英语教学论文
旅游管理
汉语言文学论文
数学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教育专业
心理学专业
学前教育
其他硕士毕业论文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
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MB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