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50积分元)
幼儿数学动手操作法的运用
摘要:动手操作就是幼儿通过外部的动作来学习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体自身动手和数学知识的协调,让幼儿在摆弄物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知识,学习数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幼儿逻辑数理经验正是动手操作中形成的.如果仅给予幼儿以语言讲解,而不让其实际动手操作,那么他们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和原理,更不能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除教师演示动作要准确,明显,规范外,同时应该让幼儿在自己的具体操作中来求得发展.
关键词:幼儿 动手操作 逻辑思维 一、理好主体和主导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对幼儿的指令操作转向让幼儿主动操作,让幼儿借助对事物的操作,大量增加感性经验,得到对数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操作的观察,发现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任务的理解程度,操作活动的步骤,操作材料的使用情况,尤其对那些个性教内向的幼儿,从操作表现中可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水平.而对大部分幼儿来说,教师既可及时发现他们操作的成功之处,又可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适时地提出建议,去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以激励幼儿的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发现尚未发现的知识,使幼儿不完善、准确。例如,认识长方形,教师为幼儿准备大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然后发给每个幼儿一把尺子,让幼儿用尺子量一量,比一比,再折一折,使幼儿在操作中找出这两种图形的相同点[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四个角一样大],和不同点[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的上边和下边一样长,左边和右边一样长,上下两条边和左右两条边一样长],然后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纸,要求幼儿将纸撕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这样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将自己发现的现象与自己原有的认识加以比较、分析、判断,就能得出比较辩证的、带有条件性的答案,不仅理解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了知识内在的规律。 但是,由于幼儿之间个别差异的存在,每个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时间有快有慢,对结果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有所不同.只要在整个过程中,让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那么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有时还要给暂时没有成功或失败的幼儿以特别的建议和适当的指导,否则能力弱的幼儿总是失败,会使其产生自卑感,最后对操作活动失去兴趣. 二、加强活动的游戏性 幼儿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来自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求趣心,由于喜欢表扬而发展起来的好胜心。这两者是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又桨”,他们由获得爱、夸奖和快乐而学习(游戏),并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技能产生兴趣。因此幼儿数学教育必须创设学习(游戏)情境,充分利用幼儿的求趣心,寓教于乐。加上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就可以将“就事论事”地摆弄材料,变为有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可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枯燥乏味,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对幼儿进行数量与空间关系的守恒训练时,要让幼儿知道,物体在不增减其数量的情况下,改变它们的所占的空间位置或改变它们的外形,不会引起本身数量的变化。为此,可为每个幼儿准备两块同样多的橡胶泥,一块搓成四颗圆球(均等分),一块拍成四块圆形的饼(均等分),把四颗圆球挨拢横排列在一边,把四块饼拉开距离横排列在另一边,让幼儿观察圆球与圆饼的数量是否相等,判断圆球与饼谁用的泥多,然后可请他们再将一块圆饼搓成一颗圆球或有一颗圆球拍成一块圆饼,还可以将圆饼或圆球变成糖或冰棍、水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