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专业论文
->
学前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改善策略
销售价格:
免费论文
TXW821633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改善策略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幼儿期幼儿可塑性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培养好习惯比较容易,即使有了不良习惯,纠正也比较容易。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他们有好的生活节奏,这对幼儿一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由此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发展何等重要。因此,帮助引导幼儿形成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习惯,是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涵
(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界定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的情景下自然而然的“自动化”地表现出来。
习惯不是一律的,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益,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累。良好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举例来说:一个三岁的小幼儿,偷人家的东西,他的父母不直接的加以纠正,那无异是一种间接的鼓励,后来他就会慢慢养成一种偷的习惯了。所以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培养健全人格打好基础。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
根据有关调查说明,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是趋早性。即人的良好习惯萌发于幼儿期,宜从小培养。二是渐进性。幼儿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三是反复性。幼儿在习惯形成过程中会出现反复,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 “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表现
幼儿期应该形成的良好习惯,主要包括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认知学习三方面的稳固的、自动化了的行为。这时形成的行为习惯不论是好是坏,都有很大的惯性力量,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会自觉的表现出来,是一种动力定型。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可以保护幼儿娇嫩的器官,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
良好的品德习惯。有利于亲社会行为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良好的认知学习习惯。可以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启迪思维与想象,提高学习效率。
二、家庭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素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任意进行的,而是需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家长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幼儿,作为家长,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重视还的“第一次”,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中没有抓住“一”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二)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幼儿最直接的榜样则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幼儿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幼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幼儿礼貌的行为、总睡早起的行为、整齐清洁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等。
(三)激励方法要适时、适当
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赏识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赏识教育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当幼儿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幼儿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当采取一点儿惩罚措施,让幼儿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
鼓励和表扬应适时适度,这样才能达到鼓励和表扬的预期目的。我们要在幼儿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及时表扬幼儿,使幼儿能够及时地明确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不正确的,及时强化,不日后的大量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而过多的表扬和鼓励有时也会给幼儿造成一种误解:表扬来得太容易,行为好坏的区分不是很明确,不一定达到好的效果。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及幼儿的发展状况适时适度的加以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家长要态度坚决、口径一致
在幼儿面前,家长必须有主见,做每一件事都要态度坚决。家长自己拿不定主意,幼儿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协调,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和观点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元元在画画。边画边说:“爸爸坐的飞机来了。”这时,门外传来小幼儿的喊声:“元元,我去骑车,你去不去?”元元对奶奶说“我和牛牛在院里骑会儿车行吗?”奶奶说:“行,但是你要按照你妈妈走的时候交代的那样,先把画笔和纸收拾好了再去。”元元答应着,开始收拾桌上的文具。
这位奶奶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幼儿生活在奶奶家,但奶奶和妈妈对幼儿的要求却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幼儿的大脑,容易使幼儿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
(五)巧用教育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情绪是行动的动力。幼儿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家园咨询会上,一位父母指着站在远处的幼儿对老师说:“这幼儿要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父母向我告状。”接着这位父母向我讲述了幼儿怎么和小朋友打架,用积木把别人砍伤,用嘴把同伴咬出血印……。这位父母苦恼地说:“我都怕来幼儿园接幼儿,真怕哪位父母来找我。打他,骂他,可怎么他就不改呀?”这位父母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难得多。父母应从改变对幼儿的态度开始。
三、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抓好常规培养工作,不但使幼儿从小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更可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幼儿一生的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
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幼儿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该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
(二)要尊重幼儿的权利和参与,让幼儿充分地参与
在幼儿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幼儿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幼儿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幼儿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幼儿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幼儿、好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的。
(三)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获得习惯养成的成功体验
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自信心。自信心是幼儿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所以老师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例如:很多幼儿在动手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离集体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来到幼儿园,这些幼儿无论在行动,还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自信是幼儿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幼儿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
四、与家庭形成合力,为幼儿营造良好氛围
《幼儿园指导纲要目标》中指出,幼儿要“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方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家园合作。
(一)通过召开家长会,开展亲子游戏,让家长认识到家园共同教育幼儿的重要和必要
家长会上经常会有一些家长来跟我们大招呼,说自己的幼儿什么菜,什么点心不爱吃;鞋带不会系,拉链不会拉等,要求教师不要强求自己的幼儿。因此家长会上我设计了“我帮妈妈巧打扮”“能吃的小兔”等游戏。游戏时我又有意识地把生活能力强的幼儿与生活能力弱的幼儿安排在同一组比赛。当能力弱的幼儿给妈妈穿衣扣不上扣子,穿鞋带不系鞋带,而看到别人打扮好妈妈时,急得不得了;看到同伴又快又干净地吃完了饭菜时,更是手忙脚乱。于是有的幼儿就埋怨妈妈平时什么都不用他做,什么也不教他做。通过此类亲子活动游戏,使家长们悟到了游戏的真谛,并取得了家长们的支持配合。
(二)多渠道与家长沟通,形成家庭与幼儿园共育的良性氛围
为让家长比较全面地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状况,以实现家园共育,要尝试利用多种渠道,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
1、建立了家园联系本,有利于家长更详细地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习惯与点滴进步。
2、设立家园栏。家园间互相探讨,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3、建立照片展,形成家园的良性循环。
(三)挖掘家长教育资源,推广经验,促进家庭之间互动的交流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家长不仅仅是帮助者,支持者,而且是合作者,因此,教师要通过沟通与协商,把家长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引入到幼儿园的经验中来。只要家长和幼儿园通力合作、家园联手,在共同的教育目标和育儿观的指导下,在思想上相互沟通和借鉴,在实际行动中力向一处,就一定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有让幼儿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只有教师和家长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双方密切合作和共同的努力,才能帮助和促进幼儿的健康的成长,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增长培养意识,不能因为幼儿小而包办一切,要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其次,要加强家园合作,要注意方式方法,坚持不懈,严格要求。
结语
幼儿的命运从思想、行为开端,但要落实于行为习惯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的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教育幼儿,一定要把培养好习惯放在重要位置,再监督幼儿坚持进行行为训练,家长和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使幼儿将来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人,实现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可以相信,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幼儿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会很轻松。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
[2]庞丽娟.教师与幼儿的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
[3]许拓,王德勇.家庭教育误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2)
[4]马卡连科著.耿济安译.父母必读[M].天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5]孙云晓.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7(2)
[6]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分析
下一篇
:
幼儿提问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培养
幼儿
良好
行为
习惯
研究
改善
策略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政治工作
营销论文
医药医学类
生物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论文
社会学专业
语文论文
焊工钳工技师论文
数学论文
建筑论文
食品论文
工商管理
毕业论文格式
英语教学论文
旅游管理
汉语言文学论文
数学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教育专业
心理学专业
学前教育
MBA论文
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其他硕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