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专业论文
->
学前教育
班级中交往伙伴情况的观察与分析
销售价格:
免费论文
TXW821919 班级中交往伙伴情况的观察与分析
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现状
针对幼儿伙伴交往情况,我以我校为例,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发给了本校的学生让其家长与孩子共同交流填写。据问卷数据显示:60%孩子的交往都局限在与家人之间,过分依赖父母,在与同伴交往时大部分都是自己玩或是刚开始和同伴玩得较好,但时间一长发生矛盾之后就不再与同伴伴玩耍。35%的孩子很少与父母谈起幼儿园的事情,并且不能够主动与他人交往,在活动中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30%幼儿需在大人提醒后与他人打招呼,一些幼儿不能主动与他人分享物品,主动与他人交流,幼儿认识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在幼儿园等。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时,65%的家长都鼓励孩子积极与同伴交往,30%的家长认为是小事,静观其发展,5%的家长教育孩子不再与那个伙伴交往。所以从这些数据中不难发现幼儿伙伴的友好交往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学校、家长及社会的重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是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共同愿望,幼儿伙伴的和谐交往有待幼儿、学校、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幼儿伙伴交往的重要性
随着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同伴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多。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请看下面几个在幼儿园发生的案例:
案例一:小雪和小丽是很好的朋友,又一次,小雪在家带了一个可爱的芭比娃娃回学校,小丽看见了很喜欢,过去二话不说伸手就想把芭比娃娃抢过来,小雪左躲右躲就是不给,小丽伸手就推了小雪一下,小雪反手拉了小丽一把,两人都倒下了,大哭了起来。
案例二:在一堂搭积木的游戏课上,小朋友坐骑了搭小火车的游戏,玩得可高兴了,平时不爱说话的小豪很快就把小火车搭好了,,想跟排他前面的小轩比比谁搭得漂亮,于是拍了他肩膀两下,由于课室有些吵,小轩没注意到。小豪为了让小轩回头,使劲扯了扯小轩的衣服小轩生气地回头朝小豪大喊了一声,吓了全班一跳,小豪马上低下了头,两眼泪汪汪的看着自己搭的小火车,集体活动的兴致一下子消失。
案例三:小波活泼聪明,反应灵敏,可一些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喝水时候推别人一下,挂队时候挤别人一下,别人游戏他有时喜欢去捣乱,小朋友都不太愿意与他玩。有一次进行《说说我的好朋友》的实践活动,他站起来很得意的说:“小天是我的好朋友,小帅是我的好朋友,小乐是我的好朋友……都是我的好朋友!”他刚说完,没想到小乐立即站起来说道:“不是,我不做他的好朋友。”理由是小波经常在喝水的时候朝小乐和其他小朋友身上吐水。接着又有几个孩子也声明自己不做小波的好朋友,他生气扭头转身走出了课室。
通过以上三个事例可以看出,当前在的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较好地与同伴友好交往。首先,现在的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与同伴交往的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很少顾及及关心他人。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出现一些偏激想法及攻击性的行为。
其次,有的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不能够正确的运用交往的手段。比如小豪,他在和同伴交往时由于不知道小轩没注意到他在叫他,为了让其知道而做出不合宜的动作而引起了反效果,最终只能以哭泣收场。久而久之,他们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游戏,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最后,有些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等等。如果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无礼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学会分享与合作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合作与分享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同伴之间的和谐交往又有哪些重要性呢?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1、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较多。逐渐的出现一个畸形发展,大多数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幼儿社会经验贫乏,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能自觉地从别人的立场和角度去考虑问题。因此幼儿在交往中容易出现伤害别人、争抢食物和玩具等现象,有的甚至用咬、抓、推或打架等方式来宣泄自己情绪。 有的幼儿在同件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自己,更不会主动与同件合作。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等现象。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些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和 退缩性行为,有的甚至从不与伙伴交流。 在交往活动中,幼儿的交往语言比较贫乏,以致于影响了交往活动的正常进行。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往往体现为用直接的动作代替具体的语言现象。如:幼儿在需要成人帮助扣扭扣时,往往用手扯着扣子站在你面前,当老师询问:“需要
师帮你扣钮扣吗?”他才会点并没有应答或说:“嗯,是的!”另外,托儿对同伴的姓名往往混淆不清,有的喜欢和人一起玩却不知对方姓啥名什,最后直接用拍身子或肢体动作来让对方知道他想和其交流。这也进一步阻碍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情感与作用
幼儿必须学会尽量减少以自我中心,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幼儿同伴交往中,时常会模仿一些他人的语言,然后转化为直接的语言,再与他人交流。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用到语言表达机会很多,久而久之,幼儿在游戏中也能轻松愉快的学习到不同的表达语言了。[5]在幼儿园,教师创设角色区让幼儿相互学习和合作是很好的,在学习和游戏中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同伴交往中,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他们在共同活动中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为儿童提供了分享知识经验、互相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同时,同伴交往也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同伴交流、直接教导、协商、讨论的机会,幼儿常在一起讨论物体的多种用途或问题的多种解决方式。这些都非常有助于儿童扩展知识,丰富知识,发展自己的思考、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幼儿在同伴交往中需要家长朋友的正确引导,还要教幼儿一些交往技巧,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1、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在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幼儿往往都会把他们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如果他说的话或做的事被他人所采纳或接受,幼儿的自信心会得到满足和发展,幼儿的自信心得到发展又会引起更强的交往主动性。如:有一次小朋友在休息时间把我教的儿歌《小老鼠》变成了拍手歌,我给了他们很大的肯定,结果她们玩得更起劲并在之后的节目编排时积极的表现了他们的动作才能。
2、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
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在幼儿的同伴交往中,一方面幼儿发出社会行为,如微笑、请求、邀请等,根据对方的反应作相应的调整,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发展。自我调控能力也是社会交往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同伴的反馈往往直接和坦率,如果你发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等积极行为,同伴会做出肯定和喜爱的反应;而如果你做出抢夺、推撞、独占等消极行为,同伴则做出否定、厌恶和拒绝的反应。这种丰富的、 直接的反馈有利于发展幼儿良好的行为,并使之转化为一些稳定的交往技能。
教师和家长应正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之行为尽量都是良好的反馈。
(三)、幼儿同伴交往有利幼儿身心健康
1.伙伴交往的表现
伙伴的行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以生活中很平常的模仿行为为例:在
一次美术活动中,我们发现,同一组的小朋友或两个关系很好的同伴,他们的
作品都有些类似,其实这与他们平时频繁的交往活动有关。同伴在交往的过程
中,他们会学习他人的知识、行为、和方法,相互合作。与他人和谐交往人懂
得与他人分享和谦让,这会让幼儿身心愉快,反之则不然。当一个幼儿遇到困
难、心情不好时,如果与同伴一起玩,马上就会眉开眼笑。
2.同伴交往的作用
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
想办法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就是他们发现与体验自己的能力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有利于他们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也利于幼儿自信心与进取心的培养,还有利于幼儿学习了解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观点,情绪情感形成和发展了幼儿
的同情心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学会自我控制和礼让。
幼儿同伴的交往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不仅
对他们的智力身心有着明确的要求,更要需要他们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
要的交往能力,幼几年龄小不懂事,容易发脾气,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帮助他
们建立好的同伴关系,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与同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幼儿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帮助他们获得社交技能, 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态,乐于与人交往,品德优良,人格健康的人。
二、幼儿伙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一些资料、调查问卷的反映、自己的观察和与其他老师的交流,
总结出幼儿交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普遍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
2、心理特征较明显。3、特殊的一些不良现象。
(二)原因分析
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
自身心理的发展,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从收集的资料来看,家庭、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幼儿生出生后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与方法、家庭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的人际交往有着至关重
要的影响。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幼儿心理扭曲。[1]而父母对幼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家长往往对独生子女处处包办代替,口头教授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从而也限制他们活动的范围和实践掌握机会,使孩子很少获得待人接物的经验。所以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时,因怕自己孩子吃亏,会马上去干涉,甚至不让孩子与小朋友交往。父母的过分保护,限制和剥夺了孩子与人
交流和交往的机会,使孩子失去许多乐趣和自己主动性,在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现象。对孩子溺爱的父母易对子女迁就,使孩子养成娇气、任性的性格,这会导致孩子与同件交往时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随心所欲,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也有些家长对孩子粗暴和过于严厉,父母亲的粗暴对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由于模仿与学习父母的行为,孩子还常常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其他的小朋友不愿与其交往。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孩子与同件的友好交往,而缺乏交流、沟通与良好教育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父母与他人的交往态度与方式也极易成为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模型。在家庭结构中,父母的离异或不和对孩子的影响极大。通过观察发现,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孩子常常会出现较多不良的行为及不安情绪。由于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而产生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攻击他人、爱与他人吵架与打架、自尊心极强、有强烈的表现感和反叛心理。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接触集体生活的第一乐园,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和孩子相处的首要前提。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不注意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惩罚幼儿,就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特征。
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复杂原因,教师在对儿童人际关系这一维度上的心理健康判断标准重视得不够。在长期的习惯思维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人的呆板的角色分配,即老师就是老师,任务是教学,学生在学校,任务当然是学习。在学前教育领域亦是如此,教师往往容易忽视了与幼儿的平等交往与沟通,也有一些教师认为,是否乐于与人交往仅仅是幼儿个性特征所致,而没重视幼儿园及班级环境是幼儿与伙伴友好交往的一大前提。在今天这个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下,即便人们重视儿童的人际交往,也只是重视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因为师生交往便仅限制于知识信息的交流,从而忽视了具有生活气息的同伴交往。在这样的教育体制影响下儿童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良好环境,而幼儿的所有社会意识(包括协作精神、尊重别人权利、理解社会规范、服从他人、同情他人、牺牲精神、正义感、坚韧性和服务精神等)都不是只通过说教就能掌握的,只有在与其他孩子一起进行的交往和游戏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真正理解,真正学到并能在生活中适时有效地应用。所以,这有待大家的共同努力。
三、教育措施及对策
与人交往是孩子的天性,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人格特征是通过与他人尤其是同伴的交往发展起来的,交往也是孩子的需要和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从教育者的立场看来,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与他人交往,并希望孩子有较强的交往能力,不愿意看到孩子没有玩伴,更不愿意孩子孤独。教师更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够与同件友好相处,互相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合作。幼儿也希望自己有真正的朋友和玩伴,而且这种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强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正在逐渐失去交往的机会,在生活中出现孤独或孤立化倾向。因此,成人要为促进幼儿的交往创造条件。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
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家长的言行、教育模式、人际交往方式习惯、与子女交往的次数等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2]家长做好榜样作用,多带孩子走出去、请进来,鼓励孩子与各类伙伴交往父母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良好的社交影响,平时注意以自己真诚热情的待人接物态度感染幼儿,并利用带孩子拜访亲友、到邻居家窜门等机会,让孩子能有机会参加到自己的社交活动中去,并从成人之间的交往中受到启发和影响。鼓励幼儿与各类伙伴交往,了解孩子的交友经验与感受,引导孩子分析交友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供相应的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水平。(1)转变态度。家长应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父母还应给孩子作示范,做榜样,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父母粗暴、冷漠的态度会使孩子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行为障碍。父母对于幼儿园教育应给予大力支持,尽可能做到
家园教育一致。(2)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懂得家人要相互关心帮助,比如:有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好玩的一起玩。有些家长会故意说:“宝宝给妈妈吃苹果。”而结果却是一口未吃让给孩子,其实这只能滋长孩子的独占心理,这种行为不可取。
(二)、创设良好的校园及交往环境
[3]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可供幼儿交往的地点越来越少,除了家幼儿园就是幼儿成长的第二乐园,所以幼儿园教师要给幼儿创设安全、整洁、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让幼儿进园如在家一样感到自由、温暖和快乐,这是帮助幼儿顺利实现社会化的保证。首先班内可开设多种形式的活动区,如:我的家、建筑区、益智区、美工区、表演区等。活动时尽可能小朋友自由的选择活动区,并且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之间随意交流。 其次,要考虑到空间密度和各区内人数的规律,避免人数过多,过分拥挤对幼儿的交往产生负面影响。再次,应为幼儿提供适宜功能、种类的活动材料,以使幼儿能开展更多的交流、合作、协商、互学等交往。教师要利用活动区的多种玩具和材料,刺激幼儿去操作和探索,并在集体小组活动中引导幼儿与同伴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这样逐渐学习并获得社会交往的行为方式,从而促进幼儿社会交往和语言技能的发展。
(三)、学校要做好幼儿交往课程的开设和扩大幼儿社会交往的范围
1、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同时,教师和学校有着重要的责任。开设课程就是要将幼儿同伴交往方式和能力的培养纳入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去。《纲要》[4]明确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有利于对幼儿的人际交往教育系统而有效地开展下去。课程的开设有利于:(1)、通过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生活,教幼儿学习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为今后的社会适应打下基础。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组织幼儿一起执行大家共同的主张。(2)、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让每一位幼儿都有平等的机会承担幼儿园各项幼儿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3)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4)培养幼儿初步的语言交往能力。
2、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应该不断扩大幼儿社会交往的范围,打破班级和幼儿园的界限,扩大幼儿社会交往的范围,幼儿园不应让幼儿仅限于园内活动,还可以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让幼儿同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进行交往。如组织幼儿去春游,让幼儿同农民伯伯进行交往;组织幼儿参观图书馆、博物馆、菜市场等,锻炼幼儿与他人实际交往的能力。
(四)、加强家园共育,提高家长对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性的认识
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作为幼儿教育的前沿,幼儿园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提高家长对同伴交往重要性的认识,解放幼儿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为幼儿创造和提供交往的氛围,对交往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并给予耐心的辅导和帮助,引导幼儿多参加交往实践活动,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幼儿的交往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大前提,幼儿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在与各种不同的人交往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自己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一个人的一生极为重要。相信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尽其力,幼儿都成为能活应社人 能与愉快协作的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人。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
下一篇
: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4)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班级
交往
伙伴
情况
观察
分析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政治工作
营销论文
医药医学类
生物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论文
社会学专业
语文论文
焊工钳工技师论文
数学论文
建筑论文
食品论文
工商管理
毕业论文格式
英语教学论文
旅游管理
汉语言文学论文
数学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教育专业
心理学专业
学前教育
MBA论文
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其他硕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