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专业论文
->
学前教育
如何让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销售价格:
免费论文
TXW821924 如何让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分享行为是指个人拿出自己拥有的物品让他人部分的使用、享受或馈赠给他,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三年多的幼教工作实践中发现幼儿的独占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非常缺乏分享的意识和行为。根据这样的情况,我拟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分析幼儿缺乏分享行为的原因及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意义,探索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方法手段,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缺乏分享行为的原因
分享是亲社会化的一种表现,是个体社会化分一项重要指标。幼儿分享水平是通过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表现出来的。其中分享观念是分享的基础,分享行为是分享的具体表现,可以说正是由于缺乏分享的观念,才导致幼儿分享行为的缺失,个人认为影响幼儿分享观念缺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幼儿的生活环境。伴随着现代经济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当今国人的育儿方式和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使得人们的育儿方式在全新的社会条件下越来越畸形。家长对孩子宠爱过度,只宠不教,“四二一”家庭结构,使“小皇帝”们高高在上,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溺爱无边,不管不教。望子成龙,期待过高。把几代人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切实际的苛求与压力也都落在了孩子的肩上。利他主义倾向削弱,一味索取,不讲奉献,使幼儿自我观念不断膨胀。
2、幼教师资力量能力的匮乏。据了解,目前幼儿园中有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从小学分流过来的老师,甚至部分农村幼儿园还有许多临时聘请的员工,由于缺乏幼儿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系统培养和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幼儿对具体事物的学习和接受能力的培养,常常会忽略幼儿心态意识的形成和心理的变化细节,只会简单笼统性地把幼儿缺乏分享意识归结为个人性格和家庭教育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幼儿会把一些行为当成是正确的,严重的影响了幼儿心里的健康成长,对幼儿以后的发展极其不利。
3、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落后。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各种意识和能力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日常与家长的交谈,笔者了解到,很多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非常的传统落后,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意识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形成。有的家长急切的给你记得孩子做一些超前的能力素质的培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他们认为孩子只要能读会写,能唱会跳就很聪明了,越早教育就越能提高孩子的能力素质,于是在日常的沟通中,要求老师教会孩子儿童拼音、加减法等几乎完全忽略了孩子各种意识的培养,很少关注孩子日常行为是否有利于成长,同学之间关系如何等等。
二、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
幼儿的分享行为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皮亚杰的 “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幼儿在互助作用时由于动作和观点的不同而争论,导致社会认知上的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导致幼儿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在幼儿的发展中,分享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加强人脉链接,分享可以给别人带来帮助,让别的孩子感觉到开心感激,无形之中会对你产生好感,增加了交流机会,当你下次有需要的时候,被分享着就会帮助你,回馈你的分享,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和人际交流等能力;另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条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往往当你和别人分享东西的时候别人会受到你的感染,而感到开心,当下次有开心的事的时候也会主动分享给你。同时,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在今后与人共同生活和与人合作共事。研究表明,在分享方面做得好的儿童,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方面做的也挺好。分享行为可以说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主要方法
近几年,随着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逐步意识到由于我们特殊的国情及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病,所造成的这一“独有”的社会现象和导致的严重后果。感觉到“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并且刻不容缓。许多的研究者都在关注“幼儿分享行为、亲社会行为发展及研究”,一致的观点认为:幼儿总是在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的,要想改变幼儿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构思和合理的安排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纲要中提出了培养“完整儿童”的目标,旨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智力、人格的全面发展,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因此,在幼儿园日常教育和课程中,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越来越多全园性的教育主题活动,比如每周五定期开展的“玩具分享日”活动。当然,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方法是多样的,结合自身教育工作实际。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幼儿的分享行为主要收到他们的主管行为规则的影响。凡是有分享观念的幼儿其行为就是果断,比如在食物分享中,主动分享的幼儿都是在“小朋友要互相谦让” 、“小朋友要互相帮助”、 “给小朋友吃东西是好孩子”等观念下进行的。当幼儿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分享观念时,其分享行为就显得很犹豫。如不主动分享食物的幼儿,常常以“这是我的”、 “是老师给我的,你自己去要”等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这说明幼儿的分享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分享行为。在幼儿教育中,成人要注意培养和训练幼儿的分享观念并注意其与分享行为的一致性发展。具体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故事教育(成人将有关分享的故事,幼儿想象)、生活教育(把分享教育融入幼儿的具体生活中)等多种策略,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和合作精神。
2、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做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3、加强正面强化引导。 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例如:在玩具分享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辆新型遥控玩具车,当别的幼儿想与他一起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那我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和XX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发生后,如果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但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肢体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如当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老师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等方式,使幼儿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从而在今后更愿发生类似的行为。以上做法,不仅能使幼儿得到正确、长效、适当、深刻的行为强化,同时还有助于幼儿学会注意、体会和人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社会情感认知的发展。
4、及时建立分享规划。为使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是十分必要的。我所建立的分享规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1)平等分享。要做到这一点不太容易,因为这一时期的幼儿交友更多地由利益来决定,所以在分享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如常听到“XX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带来的汽车给他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给你玩”之类的话。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可和幼儿一起讨论:是不是带来的分享物只给自己的好朋友?别人想要怎么办?当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时。你是不是很高兴?如果别人不给你玩,你是不是很难过?让幼儿通过情感的换位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 (2)共同分享。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融洽地进行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获得满足。如在搭积木时,大家应商量,分工使用;自己带来的玩具让大家一起玩,带来了好吃的东西应具有足够的数量,这样才能达到你快乐,我快乐,大家都快乐的目的。在刚实施此规则时,我们要先教给幼儿协商的技巧。如在与别人一起分享玩具前,要先同别人商量:“我也想玩这个玩具,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参加这个游戏可以吗?”在分享过程中,老师要协调关系,引导幼儿去与他人使用,在分享后老师要强化幼儿共同分享的行为以及在共同分享基础上达到的全作行为,这样,共同分享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来。共同分享制度的建立,为幼儿今后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奠定了基础。 (3)轮流分享。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大家将分享物轮换使用。刚开始实施此规则时,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会发生一些争执。这时,我们可教给幼儿学会先拿到玩具谁先玩,后来的人想玩可以说:“我也想玩这个玩具,你玩一会儿可以轮给我玩吗?”渐渐地,幼儿学会了协商,也了解到尊重别人及等待轮换的重要性。轮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在玩具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分享,同时为幼儿将来成为守秩序的公民打下了基础。 (4)先宾后主的分享。先宾后主的分享是指幼儿将自己带来的玩具先让别人玩。 当然这种制度开始实施时会使幼儿觉得很委屈,为什么自己家里的玩具要先让别人玩呢?这时老师可采取换位的方法引导幼儿去思考。如可对幼儿说:“你是否也希望别人先把玩具给你呢?”这样,幼儿就容易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分享他的玩具了。而老师则要对幼儿表现出的先他人后自己的行为给予肯定,以强化幼儿在今后再发出类似的行为。先宾后主的分享制度可培养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学会忍耐的美德。 5、家园同步共同开展教育。 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不只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更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不刻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家庭(包括社区)环境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积极地利用了这一资源,打破关起门来孤军作战的局面,与家庭(社区)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幼儿吸收分享精神提供了多方的信息。具体方式如下: (1)定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如“如何使孩子学会分享”。 (2)利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幼儿分享品质养成”的重要性。 (3)家长观摩幼儿园的半日活动,从中分享教师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 (4)引导家庭之间自由结伴,形成家庭友好小组,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分享方面的互动作用。
结束语:要使“分享”成为习惯,变成其自身的行为方式,需要幼儿充分的实践、操作的机会,这不仅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同时更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持之以恒,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应该说明的是,上述方法虽然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它们总是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实践证明: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活动中,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具有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从而产生稳定、自觉地分享行为,使幼儿的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帼眉. 《幼儿心理学》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01
2. 《爸爸,幼儿素质很重要吗》第1版.黑龙江.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6.09
3. 王 冰.《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第1版.济南.济南出版社.2000.12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
:
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如何
培养
幼儿
分享
行为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政治工作
营销论文
医药医学类
生物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论文
社会学专业
语文论文
焊工钳工技师论文
数学论文
建筑论文
食品论文
工商管理
毕业论文格式
英语教学论文
旅游管理
汉语言文学论文
数学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教育专业
心理学专业
学前教育
MBA论文
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其他硕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