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现状分析——以永恒小学为例(含开题+文献综述+任务书)
文献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城市转移。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被称作“农民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要构成,成为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生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的问题同样是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所特有的问题。农民工虽然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但是他们并不能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种种权利。一方面,农民工为城市做出了许多贡献,城市越来越离不开他们的存在;另一方面,农民工却没有享受到与贡献对等的权利,任何时候都被冠以“农民工”的称呼,他们处于城市社会的下层地位,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来自一则《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近年来,农民工问题不仅是社会热门话题,也成为出版界关注的焦点。如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我的课桌在哪里:农民工子女教育调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看看他们:北京100个外来贫困农民家庭》、长征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工潮:关于打工族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等形成了一股强劲“农民工出版潮”,并以其扎实的内容、详实的调查,真实反映了我国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也更具体的反映了2000多万适龄流动人口少年儿童的生存和学习环境的恶劣、不公。农民工子弟学校就是指专为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子女开办的学校。目前关于我国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及其就读学生数量主要是基于宏观估计和围观调查,缺乏精确的统计。 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的表现: 1. 户籍制度的歧视虽然近几年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全国性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仍然存在,由此也导致农民工在诸多方面仍然不能获得与市民同等的权利。譬如,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受户籍制度的限制;社会保障由于户籍制度而基本缺失;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因为户籍制度多被剥夺;享受社会服务因为户籍制度有时要交纳更多的费用,等等。 2. 基本权益无保障:(1)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权益无保障。国家法令明文规定用人单位要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然而,大部分农民工被雇用却没有任何正式合同,即便有所谓合同,条件也是非常苛刻的。更为严峻的是,许多农民工在城市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年终却拿不到应得的工资。(2)农民工的劳动保护权益无保障。在下岗、失业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一些大中城市出于保护城市就业者的考虑,大多限制农民工任职于国家正规部门,也就阻断了向上流动的渠道,使得即便是农民工中的精英分子也难以通过职业的向上流动来获得自然而来的劳动保护权益。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大多只能受雇于私营企业主、包工头或其他类型的一些企业。他们所从事的大多是苦、脏、累、险的工种,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及生活条件相当恶劣,受工伤、职业病、疾病困扰的可能性非常大,劳动保护权益得不到起码的保障。 (3)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权益无保障。第一,工伤保险权益无保障。由于职业病往往具有迟发性的特点(急性中毒除外) ,农民工因职业病受到伤害的,可能会在疾病“积累”的过程中(甚至在患病后)已经被“精明”的雇主遣送回家。与此同时,对于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遭遇的其他工伤,雇主也往往以没有合同为由而推卸责任。这显然有失社会公正,是对农民工本应享有的工伤保险权益的无视。第二,医疗保险权益无保障。大部分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有可能接触到各种有害物质,给其身心带来损害。此外,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由于居住条件差、公共卫生及防疫无人问津,更有可能会患上各种疾病。但可悲的是,农民工基本被排斥在医疗保险制度之外。第三,生育保险权益无保障。《劳动法》规定,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不能被辞退。对于“打工妹”而言,这一法律条款形同虚设。不少“打工妹”在工作期间一旦怀孕就会被雇主辞退,少数有幸不被辞退的,也会因大多数雇主没有为其办理生育保险而在生育期间无法与城镇女工“同工同享”。 3. 教育培训的歧视(1)就业培训受歧视。农民工主要由年轻人组成,文化素质以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约占81%的比例) ,高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文化程度,但低于城市同龄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大多数只能在城市中从事那些技术含量低,脏、重、累、苦、险和城市人很少问津的工作。他们这种身份和地位也决定了几乎没有用人单位愿意给城市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2)子女教育受歧视。不少农民工是举家进城打工的,子女也随同一道进城,进而出现了一个新的并且日益显露的问题: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近几年这种情况已恶化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据调查,截至2003年底有近2 000万名流动儿童随农民工父母进入城市,这些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 3%. 由于经济收入的巨大差距,很多农民工家庭因无法承受高昂的赞助费、借读费而其子女也就被拒之于校外,即使是九年义务教育也不例外,没有钱,就是进不去。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就贵阳市而言,据贵阳市教育局统计,目前,贵阳市已有11.5万名外来务工子女,其中,70%来自省内各地市州,30%来自外省,39%的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61%的农民工子女在民办学校就读。贵阳市更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受校舍面积、师资力量、教学经费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贵州各大、中城市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承载量已趋饱和,使众多的农民工子女总的教育环境更为恶劣。就贵阳市云岩区而言,云岩区民办教育自改革开放九十年代初期到现在,一共有幼儿园42所,在园幼儿6285人,教职工总数630人,其中园长38人,专任教师345人,保健员213人,其他44人。幼儿园占地面积6796平方米,园舍建筑面积4674平方米。 全区共有小学114所(注册54所),在校学生总数26124人,专任教师总数1244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43人。学校占地面积4422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402平方米。 全区共有初级中学28(注册数)所,在校学生4216人,专任教师总数241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21人。学校占地面积834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925平方米。全区共有高中(含完全中学)17(注册8所)所,在校学生962人,专任教师105人,其中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33人。学校占地面积367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628平方米,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很落后,有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基本没有或没投入使用。 南开大学的7位同学在北京对北京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了调查,在其调查报告中他们把北京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了如下分类和分析。 第一类学校比较正规,主要依靠个人力量办学,具有完善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用地,这类学校是农民工子弟学校的领军人物,受到政府的资助与重视。典型代表如昌平区赛伯学校,行知学校。这类学校的特点有: (1)、学校硬件设施相对齐全。有正式的教学用地,很多都是办学者自己买的地皮;学校的教学设备也相对齐全,生活区大多有标准的宿舍、食堂、体育场;教学区大多有电脑室、语音室。比如他们所采访参观的赛伯学校,这所学校可以说是全国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典范,郑建国校长已投资近700万,学校占地12000平方米,目前学校正在规划建设一个新的体育场和食堂,学校的教室宽敞明亮、食堂干净清洁。各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公办学校的水平。 (2)、学校的教学质量相对较高。他们的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校风学风都较好。如赛伯学校与河北一所重点中学合作,教师大多是专、本科毕业的,甚至还有研究生,老师工资在700——1500元之间。据他们介绍,在最近的一次昌平区统一考试中,学校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赛伯学校还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举办高中。另据新龙学校宗校长介绍,他们每年都进行学前教育,进行军训,他们聘请的各类教师有退休民办教师、师范类中高级教师。可见他们的教学质量还是不错的。 (3)、学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学校机构与公立学校基本一致,校长办公室挂有各种规章制度,如《校长、班主任、任课教师职责》、《学生文明守则》、《学生日常规范》、《安全制度》等。 (4)、学校受外界的资助较大。由于这类学校比较正规,而且都是政府部门批准的,所以他们能得到较多的外界扶持。如赛伯学校,北京市为捐助了12万元的设备我们所采访的新龙学校也接受了政府所捐赠的40套桌椅。还对学生进行奖免,赛伯学校每年有200名学生可以得到奖学金,对有困难的学生学校每年免学费近2万元。另据昌平区团委介绍,他们还曾为学校捐书,目前已捐近8000万本图书,价值20多万元;团委教委也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如农民工子弟学校统一运动会、放公益电影等。 第二类学校是民办公助的,房子大多是租来的,拥有单独的教室,操场与外界公用。这类学校在北京并不多。雨竹学校就是其中的一个,这类学校与第一类学校相比,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上都有一定的差距。 第三类学校主要是以民办为主的,学校参差不齐,条件很差,但这类学校是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主体,约占农民工子弟学校的80%——90%。这类学校有如下特点: (1)、办学者的办学目的大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把办学看成是一种谋生的职业。据郑建国介绍,很多未登记注册的学校的办学者大多是赚钱的,而且条件越差越能盈利,它们通过减少人员来降低成本、降低学费来多收学生的方式来赚钱,大多数人每年盈利2——3万元。虽然这一说法有些偏激,未必可信,但细加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近几年来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有些人在城市会找不到工作;农民工子女也越来越多,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需求也加大,这些原因不排除有些办学者把办学校作为自己赚钱的工作来养家糊口;另外办学的大多是外地人,他们对农村对农民工有很深的了解,这也为他们办学提供了方便。需要指出,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这一目的而否认排斥他们,他们在客观上为农民工子女教育做出了贡献,为人口输入地义务教育做出了贡献,缓解了人口输入地的教育压力。 (2)、这类学校大多是个人投资,校舍是租来的,需要每年交一定的租金,经费困难,据光明学校校长吴伟介绍,他们学校房子的租金每年大约需要11万元。学校没有固定校舍很难长久办学。 (3)、教学设备简陋不齐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我们所参观的光明学校,教室极其简陋,房子低矮,教室内学生很多,比较拥挤,而且还有潮气,没有体育场,只在办公室前有一个破旧的乒乓球台和一个破旧的篮球架:办公室也较简陋,据校长介绍他刚刚自己处理把办公室装修了一番;学校食堂也极其不卫生。 (4)、学校教学质量较差,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由于学校管理条件差,很难吸引并留住教师,没有完善统一的管理,学生较放任自由;学校开设的课程参差不齐,教材也不一样。 (5)、这类学校大多没有被注册批准,没有纳入当地的教育体系,受到政府部门的限制,当然也很难得到资助。据很多学校校长介绍,政府部门检查主要着眼于安全方面,如学校的卫生、防火、房屋安全、校车安全等。对于教学质量根本不关心,而且这些学校还经常被政府部门关闭。据郑建国说,北京市到2006年底将把未登记注册的学校关闭5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工作为我国现阶段的一个特有群体,关于这个群体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研究的着眼点方方面面,角度也各式各样。当然也把眼光放到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问题上来。这有利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也有利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更有利于深入了解和帮助农民工这个群体。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王春光.农民工在流动中面临的社会体制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4):25-27. [3]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4]柯兰君,李汉林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4. [5]张贤斌.社会分层与流动[M].XX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6]吕世辰.农村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7. [7]蔡禾,王进.“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6. [8]龚向和,刘耀辉.农民平等权——“二等公民”和“受损者”的平等主张[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9]刘晓伟.关于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10]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贵州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分析》.DB.贵州财经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2007. [12]黄平主编.寻求生存——当代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5.8. [13]丁元竹. 费孝通社会思想与认识方法研究[M].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 [14]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现实[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5] 克耐普(Knapp,S.E.),琼斯玛(Jongsma,A.E.).学校资讯和学校社会工作指导计划[M].周司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7.1.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