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网络时代舆论监督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同时在飞速,互联网的发展开创了舆论监督的全新时代。舆论监督网络化也成日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人们同过互联网了解国家的时事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并且可监督国家机关的各项活动,揭露腐败行为。人们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意见及倡议得到关注并发挥作用。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的舆论监督更具自由性,作用也更为明显。但传统媒体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传统媒体、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更广泛 网络监督主体分布更加广泛,监督更加直接全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 2010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 3.6亿人,规模居全球第一。另外,网民的组成人员广泛,包括各行各业的人士(记者、公务员、教师、职员等)。这些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操作电脑的技术,且思想活跃,具有较高的参政热情和和维权意识,关心国家与社会事务,有较强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意识。网络监督的广泛性集中了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的优点,使得监督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正因为互联网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可以说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意。 网络舆论监督信息交互更充分 互动是网络最为鲜明的特征,它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单向传播关系转变为双向或者是多向的传播关系,改变了传统媒体一点对多点的单一式传播,形成了从多点到多点的交互式传播。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被动的状态,选择信息的主动权小,来自社会各方的评论、反馈、信息等也不能及时沟通交流。开放的网络平台一方面使受众在网络上可以自由选择新闻传播的内容,具有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可以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同一问题大胆的发表看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实时相互交流。同时,这种交流形式使相互间就算是身距千里的民众有种面对面、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做到“众声喧哗”,从而顺利实现意见的交流和自由碰撞,并最终促成舆论的形成。 网络舆论监督传播效率更高 网络在传播速度上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报纸的内容更新的周期是以天来计算,电视是以小时来计算,网络则是以分秒来计算,能做到迅速地将第一手资讯及时传递给民众所知晓。可见网络在时效性上是占有绝对的优势。舆论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不间断变化的过程,而网络却能从始至终地反映这种变化,舆论监督的力度与广度都能随之提高。 网络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在非实名制情况下,公民通过网络参与监督是匿名的,这使得参与者不受年龄或是身份上的各种限制。公民在网上发表评论和消息,完全可以选择隐匿真实的姓名、身份、和年龄,只要对议题感兴趣者都可以参与网络讨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络言论自由,也使参与讨论、评论者获得了某种安全感,并由于这种安全感而使得民众的评论和意见更为大胆尖锐。公民在传统媒体上表达个人意见和发表评论必须要署名,有时还需要提供单位和个人身份证明,这种个人信息的充分暴露,可能是发言人由于担心受打击报复或者担心个人言论的负面影响而矫饰本意,甚至不敢讲真话。由于匿名的一定保护作用,网络言论往往代表了发言人最直接和最真实的个人想法。 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真实想法的平台 传统媒体反映民意、民生、民情主要是通过一些批评性、揭露性报道和民生新闻。这些报道大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达方式,受众的参与权、话语权还是没有被完全解放。但是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其低门槛、开放式、互动式的传受方式,为普通百姓提供一个参与、反映民意、民生的平台。人民群众有机会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意见和倡议都能受到人们关注和发挥作用。 可促使事件能以公平、公开、公正的情况下解决 网络媒体现在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在社会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通过网络舆论,使更多人知道了事情的真想或内情,这样不仅可以使民众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促使事件更为公开透明化。由于网络舆论参与人数多,影响范围大,它的出现马上会形成巨大的作用力施加于决策者身上,促使事件能得到公开化、透明化、公正化的解决。所以,网络舆论有时就好比阳光一样,照射在灰色地带,让那些不法行为见光死,无处藏身,露出原形,使事件朝公正、透明的方向发展。 网络舆论监督的局限 网络舆论更过代表的是网民的想法,反映出来的是局部的民意。尽管中国网民的人数已将近 3.6亿人,但还有13亿左右的人是无法上网的,所以网络表达的民意和通过网络进行的监督是不够全面的。此外我国网络发展的现状是“东部快、西部慢,城市快、农村慢”,网民的分布区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