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推进物流园区的项目建设和园区信息平台的开发、建设工作,根据公司领导安排,分别于2005年9月12日和19日前往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和业务交流。在沪期间,我们受到了上海外高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阴总和办公室张主任等各级领导和各主要部门负责人的热情接待,并给我们安排了详细的学习和交流的日程安排。一周学习下来,收获很大。报告如下: 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基本背景 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进行“区港联动”试点的首家物流园区,与上海外高桥港区一二三期码头区港联动。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于200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04年4月15日首批通过封关验收;2004年7月15日开始试运作。
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的规划面积是1.2平方公里,封关面积约1平方公里。园区外围基本上没有可以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了。该区与外高桥码头一二三期进行区港联动,而与四五六期没有卡口可以直通,需要取道社会公路进行拖车运输,在海关监管方面存在顾虑。从下图可以看到,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正在规划建设另外一个保税物流中心(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将与外高桥四五六期港区进行卡口直通的区港联动。
目前上海外高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已经投资建成的仓库为园区一期的五座平面仓(仓库总面积为10万平米,参见下图:国际配送区A和国际中转区A,实际上是五座独立的平面仓)和一个14万平米的集装箱堆场(作为外高桥一二三期的延伸,参见下图:集装箱转运区)。入区企业为16家。正在建设的园区二期工程将包括两座双层仓(参见下图:国际配送区B和国际中转区B),面积为28万平米,预计2006年初建成并投入使用。由于是双层仓,汽车通过坡道爬上二楼的高架中心通道进行装卸。规划中的园区三期(参见下图:国际采购区A和国际采购区B)也将由两座多层仓组成,仓库设计方案和面积未定(可能会是32万平方米,使区内仓库总面积达到70万平米),据称还在进行市场需求调研。
值得说明的是,下图中标示的所谓国际配送区、国际中转区、国际采购区等只是在形式上为了体现按照海关总署和政府决策机构对保税物流园区给予的功能定位(具备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中转、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在仓库的具体经营运做上,并不存在上述定义或限制,可根据实际经营情况自主进行各项业务活动。
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总共设有三个卡口(参见上图)。内卡口①是进出区的货物主要通道;与港区相连的外卡口②基本上实现了无人员职守的自动化闸口管理;还有一个是人员和社会车辆通行的人员卡口③。监管重点是内卡口。车辆必须先办理单证查验,货柜货品也在该卡口附近进行集中查验。内卡口和外卡口都有电子地磅和车牌自动识别系统。内卡口有园区工作人员对入区车辆登记和发小票(小票正面是入区目的与装卸信息,反面是园区行驶地图),出区时司机必须把由区内货品货柜交接方盖章签署过的小票还给卡口。目前卡口车辆进出信息还没有与区内物流企业联网共享。(我们即将规划的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系统必须考虑并实现卡口信息与区内企业共享,并将其有效集成到园区生产系统中)
图中的检查区(内卡口旁)相当于深圳前海湾物流园区的集中查验区。不过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的检查区只是对进出内卡口的报关货物进行海关查验。而前海湾物流园区的集中查验区则担负着对整个西部港区集装箱货柜的集中查验任务。图中的商务中心(人员卡口旁)是由上海外高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大楼,即将投入使用。一楼和二楼将平均分配给海关和国检,以开设对外服务窗口和审核办公之用。
上海外高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基本经营情况 作为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经营主体的上海外高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是由上海外高桥集团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合资组建的。公司注册资本为4亿元人民币。而园区的建设的总投资将达33亿元人民币。该公司已经获得了10亿元左右的银行长期贷款,正通过滚动开发,将已建成的仓库产权分批出售等形式获得资金回笼,然后进行滚动投资的办法,完成园区的整体建设。
上海外高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的高层领导包括董事长舒榕斌、总经理阴南华和常务副总经理邢慷弟等。主要部门包括办公室(相当于CMML的综合事物部)和市场营销部(负责招商引资、园区政策宣讲、园区推介等)、工程技术部(负责园区建设)、运营操作部(负责与码头、海关、国检联系,具体负责卡口管理、堆场操作)、服务贸易部(负责自营仓库的经营与客户服务)、物业管理部及财务部等六部门。目前公司员工人数约90人。保安、海关协管员、劳务人员(叉车司机、搬运工等)均不在公司编制之列。
上海外高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的最主要商业模式还是类似房地产开发商的模式:即先取得土地使用权和特殊区域政策,投资盖仓库等园区基础设施,再向入区的物流企业出售或出租仓库获得现金收益。上海外高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通过其股东方的房地产经营资质可以进行仓库的产权出售,这一点和深圳前海湾物流园区是不同的。显然,如果只有卖仓库这种地产模式会显得过于单一,需要拓展其它赢利模式,如提供多种形式的公共服务(如堆场和区内叉车、拖车等装运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园区配套服务(报关、简单劳务)等。协调区内物流企业的共同需求、争取并落实更为灵活宽松的监管政策,也是上海外高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的重要职责之一。
上海外高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经营的业务还包括6000平米自营仓和14000平米堆场的经营。但自营仓业务不是重点。因为作为园区的管理者,必须坚持的一个经营理念就是不与入园的物流企业展开直接的业务竞争。所以,自营仓的定位是从事其它园区物流公司不做的仓储业务。自营仓库目前约有二十多家客户,涉及电子元器件、IC、笔记本电脑等行业领域。日处理票数接近100票。因为货品流通速度很快(通常只放两、三天就走,形式以整批进整批出为主),且“区内一日游”的退税业务占到90%,因此在业务收费方面,以抵押客户退税黄联,结清费用后交付黄联的方法进行次结。长期客户通常采用月结的形式。仓租的计费单元是CBM,以客户提供的CBM为主要依据,仓库也在收货时进行货品实际体积的测量工作。
据上海外高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服务贸易部负责人介绍,自营的仓库在经营运做上最初是和一家叫“三K”的公司合作,采用的是该公司提供的仓储管理系统,为C/S两层结构。由于该系统功能粗糙,不能很好的符合保税物流中心的实际业务需求特点,所以中心自营仓库决定重新开发一套B/S三层结构的WMS系统。该系统的详细业务需求已经提出,目前仍在由软件外包方——港技公司(上海港口技术工程服务有限公司,系上海港务集团下属的两大IT公司之一。另一家是上海海勃物流软件有限公司,简称海勃公司,专注于码头操作系统的开发)的IT项目团队正在昆山某一偏僻的村庄进行封闭式开发。预期今年11月份自营仓库的WMS将上线调试。该系统完全针对保税物流中心仓库运做的实际需求和海关监管要求,包含仓库管理、计费与结算、报关模块,以及与区内堆场重箱业务的信息关联等。该系统的具体功能细节我们还没有办法深入了解到。目前自营仓库在用的软件系统只能对进仓出仓的单证管理,没有计费和结算功能,需财务人员手工凭纸质单证进行手工计算。
自营仓的库内周转托盘为带编号的塑料托盘。客户的货品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