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管理创新必须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相融合。没有体制创新作保证,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就会缺乏动力,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也不可能持续进行;没有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就难以达到持续提高生产力的目标;没有持续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体制创新就难以得到具体落实。在现代创新体系中,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比具有创新费用低、创新风险小、创新周期短和集成性强的明显特征。从一些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来看,不同企业,不同阶段和不同条件下创新的侧重点可能不同,应结合本企业实际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全盘加以平衡考虑,整体推进,配套协调,才能取得最佳成效。管理实践和研究证明,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IBM、3M、强生、Sony等国际一流企业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管理机制能激励并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企业的创新能力。以3M公司为例,3M公司实施的鼓励员工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是其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该公司允许员工将15%的工作时间用于个人感兴趣的研究,为员工进行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此外,该公司还通过内部创业基金、“自营事业”机会等激励性管理机制,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创新能力。干湿两用砂纸、透明胶带、如意贴等妇孺皆知的创新产品,就是在这种机制下发明的。
(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发展和创新的理念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模式是随着市场形势不断变化的,没有任何一个公司治理模式是十全十美的,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我国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国有企业的改革仍处在深化和攻坚阶段,特别是国有资产兼并重组的模式还在不断探索之中。理顺法人治理结构与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息息相关。新国资管理体制的建立,实现了管资产、管人、管事三结合,为集中政府所有者的职能,塑造真正国企“老板”,以市场机制代替行政手段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如何实践十六大提出的权利、义务、责任三统一,解决按“商业化”、“专业化”、“透明化”运作模式来管理国有企业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十六大报告阐述在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作为独立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同时强调指出:“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在《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国资委依法对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但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要变成‘婆婆加老板’,不能把企业管死。”从根本上理顺出资人和经营者的关系应当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试金石。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真正做到不同于以往政府主管部门,不当“婆婆”加“老板”,做到“到位”又不“越位”,确保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单一化、商业化,重视资本回报。这是当前提高国企治理效率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已经公布,它对于将十六大精神具体化,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它虽然还是暂行的,具有原则性、起步性、过渡性的特点,但它对保证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立和运行自上而下依法有序进行将会起重要作用,并在实施过程中得以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因此,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只有坚持不断创新和不断改革的思路和方针,才能真正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和特色的公司法人治理模式。
结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是治理有效、决策科学、监管到位、激励机制健全,成为具有充分的动力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和经营实体。
【参考文献】:
李荣融 在省部级会上所作报告的第三部分“深化国资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企业世界》 2005年第2期
陈正兴 在浙江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坚持规范和创新并举,全面加快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 2005年8月8日
熊志军 “国企改革:成效、问题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路” 《理论动态》1681期 2005年8月30日
中国会计师网 《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控》 数据编号:K01-F42577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