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 三农问题的历史沉思 [背景材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八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的背景: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推进新农村建设。由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是任何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最初的积累资金只能主要来自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和要素的流失也在加速,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在进一步强化。特别是近年来,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农村发展滞后日益严重。主要表现是“六大反差”: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巨大反差。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22:1,绝对额相差7328元,占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只购买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消费品。目前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总体上至少相差10年以上。 二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反差。农民上学难、看病难、社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相当突出。2004年,占总人口60%的农村人口,只占有23%的全国义务教育经费,仅享有25%的公共卫生资源。 三是城乡面貌存在巨大反差。“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大,但是,2004年我国46%的村不通自来水,4%的村不通汽车,7%的村不通电话则是事实。 四是城乡财政支出存在巨大反差。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1990-1994年为9%,1995-1997年下降至8%,2000-2003年只有7%。 五是城乡信贷存在巨大反差。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而经济发展却长期得不到信贷支持。2005年底,农业贷款余额仅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7.8%。 六是城乡投资存在巨大反差。农村与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比连年递减,从1996年的0.30:1下降到2005年的0.18:1。 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明显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因此,我们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搞脱离农业的工业化和脱离农村的城市化,必须更加重视工农城乡的协调发展。 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曾经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现代化发展阶段。我们是在这一全新的背景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新的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进新农村建设 [知识整合] (金太阳P43-49)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基本条件有哪些? 2、表现 项目具体表现和发展过程主要特点 生产工具的改进 水利的兴修 农作物栽培、推广和引进 土地的开发 生产经验的积累 人口的增殖 历代政府的措施
3、特征归纳: 4、结果分析: 5、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及重农抑商政策 6、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例:古代农民土地问题:商鞅变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北魏到隋唐均田制;清初更名田。) 7、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和农民的负担 例:古代春秋战国、西汉、隋唐、北宋、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和农民负担。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汉代农民负担、隋唐租庸调制、两税法(以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王安石变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一条鞭法、清地丁银和摊丁入亩(两千年的人头税废除)。 8、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二、中国近代 1、近代农业的发展 2、近代与“三农”相关的思想、政策和制度 ①《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农民要求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愿望。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②孙中山民生主义对土地问题的设想。 ③中共在革命时期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土地革命、减租减息、土地改革。 三、中国现代 1、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原因、内容和结果) 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发展、当前的税费改革(几千年的农业税最终废除)。 2、农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四、世界近现代史的三农问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 英国圈地运动对农民的掠夺(积极作用体现在哪?) 法国革命中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历程(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拿破仑),当时调动革命积极性的积极作用,工业革命后的消极作用。 俄国农奴制度改革的两大措施。 美国南北战争中《宅地法》在开发西部、促进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日本明治政府颁布的法令 2、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政策 苏俄(联):粮收集制、粮食税、农业集体化 20世纪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落后的原因和负面影响。 小结:P49金太阳 例题见(试题研究) 考点4 城市化进程(金太阳P112) [知识整合] 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商业贸易发展的水平不同,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阶段发展概况特点 先秦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二、近代中国城市的兴起
三、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1、我国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基本内涵: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二是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三是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地域、城镇景观涌现,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四是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五是经济要素集聚方式的变迁或创新。改革开放以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尾页 11/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