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绝非传统意义上的人海战术,绝非过去那种争地盘、抢摊子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而是与未来发展趋势相吻合,充分发挥人的智力作用的新的发展战略。
(四)推行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策略
1、 善用内部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只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是一种有思想、有灵魂的资源,如果仍然按照近百年来适用的“泰勒科学管理原理”进行管理、占有、控制人力资源,就会如同管理设备、货币资本和卷宗文件那样,使人力资源丧失创造力和活力,反而降低了效率和应变能力。新的时代对管理者是一种挑战。有许多管理者都感觉到自己的经验过去是管用的,但现在为什么就管不住这些人?这些人的积极性为何发挥不出来?很重要的问题是自己的观念没有创新,我们要迎接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带来的挑战,必须要走好两步棋:
(1)变革组织机构。企业组织变革的核心问题,首先就是保持和发展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核心技术里面推陈出新一系列产品,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而且是建立在比别人更快的速度之上。比方说可口可乐公司拥有一个产品配方,这是一种秘诀,它不可能在产品上推陈出新,所以可口可乐公司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改变了,就是它的营销以超越别人的速度推陈出新,这是它数十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其次,机构组织要做到扁平化、弹性化、原子化。我国目前实行的还是庞大的层级制的体系,这是一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信息的传递严重受阻,等级制的观念严重,青年人的创新能力受到压制,这种组织结构与现代经济是相悖的,无法使我们的产品以更快的速度占领市场。企业组织扁平化、弹性化、原子化的核心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一流的企业是满足客户,超一流的企业则是创造客户,组织变革必须朝这个方向前进,要实现互动式的交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变革管理方法。一是要改变管理方式,放弃指令、单向控制和人治等办法,改变“官本位”思想指导下的等级制,人只有感到“平等”时才会有创造力,人的潜能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二是承认高级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奖金分配上的“暗箱操作”的国际通行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奖励、分红、补充保险、参股等方法,使他们分享剩余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更好地留住人才。三是要帮助每位高级人才设计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使其专业能力的提高、职务提升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相吻合,助其实现个人梦想,并与组织目标相结合,这样保持和发展核心竞争力
2、 引进外部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积累机制的创新还要求大量引进人才,这是改变战略最快、最可靠的方法,吸收外来人才有多个潜在好处:一是人才选拔面宽,人才源丰富,可以选择素质优秀、才智出众的人才,确保优势领先。二是新的环境更能激发新人才的创造性,产生创新成果。三是引进人才并不妨碍对现有人才的使用,相反,他可以和原有人才进行组合,发挥出更大效应。四是新人才不受企业内部各种人际关系的影响和制约。(1)打开大门,广纳群贤。着力培养自己的高级管理人才,不失为一种具有长远眼光的战略决策,但合理使用职业经理人员,会对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意想不到作用,职业经理人员的合理使用,不仅可以节约高昂的培训费用,并且可以为我们带来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为尽快适应WTO时期的市场竞争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抓住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缓,海外大量留学生和业界华人“精英”欲回乡创业这一难得的机遇,吸收那些精通工具创新且熟悉国际惯例的人才,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决策管理,甚至统领企业经营命脉之牛耳。(2)功能创新,职能外包。每个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应该把主要的人力资源投入于此,以确保优势领先,而将普遍性的、非核心部分的业务外延出去,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为我们服务。(3)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由于当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虚拟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可能,这样就无需建立新的工厂,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可以说是完全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为己所用,其实施的人力资源战略已到了最高境界,这应该是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远期目标所在。
3、 营造学习环境
美国社会学家奈斯比特有句名言:“创新自下而上,风尚自上而下”,我们认为,成功的企业应该是一种新型的组织,能够使所有的成员全身心投入,促进人力资源自我优化。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不一样,在一个环境中可以增值,但在另一环境中也可因非正常受损而贬值,增值的环境就是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建立和谐共处、相互学习、平等竞争的人才团队。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
2、张声雄:《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年5月第2版。
3、何传启:《分配革命》,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4、焦斌龙:《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形成、定价与配置》,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5、泰帏、林泽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6、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7、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