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我国改革开放开始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进行了研究探讨,对比改革前、改革中及出现“三农”问题后的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有关数据,分析查找问题所在,指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只有在很短的时间内首先解决农民增收难题,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才能够逐步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才能够顺利完成。
【关键词】:“三农”研究增加收入途径
【正文】: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是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典型的中国特色之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因为近9亿农民事关国家安危和社会稳定;因为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低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发展缓慢的农村社会、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历来是我国的大问题,农民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一、“三农”问题的出现与“三农”问题的核心
1978年,由中国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私下“分田单干”为开端,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序幕,开始了自建国以来以“农民自发、政府推动”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关系的大调整。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79年至1997年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6%,为快速增长阶段。农民积极性的提升使粮食总产量逐年提高,困扰中国的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动力。而自1997年以来的几年间,农民人均收入出现了增幅减缓的波动状态,年平均增长率4.2%,增幅减少了近12个百分点。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而来,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社会财富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产业聚集。我国农村人口有近9亿人,占全国人口的65%多,农业人口7亿多,占农村人口的78%。而我国农村人口普遍接受教育程度较低,农田逐年减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优质品种及科技含量不高,加之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和农产品销售价格偏低,农民负担加重等诸多因素,致使粮食总产量出现了下降。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代名词的“三农”问题随之出现。
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降低,增收困难,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是给农民更多的实惠,增加农民收入。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