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政治形势看,尽管一些地区战乱不断,但是和平和发展是世界主流,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银行业务发展的坚实基础,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方式和策略在适当的地方设立海外机构进行国际化经营。具体讲,在区位战略选择中要注意向国际金融中心倾斜,向业务往来量大的国家和地区倾斜,向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倾斜,向华侨集居地区倾斜。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亚太地区、欧共体、北美地区、拉美的巴哈马、开曼群岛以及中东的巴林等可作为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重点区位,而对于尚处于经济调整阶段的东欧市场中的大多数国家,虽说外汇管制较松,但风险较大,故在进入这些地区时应持谨慎态度。
2、法律环境。国际化银行营销活动还要受有关的法律影响,主要有与商业银行国际化营销有关的金融立法和保护群众利益团体的立法。
(1)国际银行共同执行的准则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由BIS等国际机构颁布,这些法律将覆盖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几乎所有重要方面。
(2)我国关于银行国际化的法律法规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其他引入外资银行的国家也将逐步完善对外资银行的政策和法律。这为我国银行在其他国家合法合规经营奠定了基础。
3、经济环境。银行国际营销者必须对东道国经济状况掌握清楚,主要包括东道国的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特征(如人口因素、收入因素)、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结构、汇率等。
(1)全球经济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东欧国家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正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为银行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2)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在金融危机后可能会更加谨慎,但是大趋势不会改变,这为银行的国际化乃至全球化准备了基本的环境条件。
(3)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使得银行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都将有所发展;全球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将会大大降低银行国际化风险。
4、社会文化环境。银行的国际化营销还可能受一定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背景的制约。不同的国 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这些特征往往影响银行国际化发展。它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1)教育水平。一个国家的社会教育水平是与经济密切相关的,社会的教育水平决定人们的文化程度。各国的教育水平不一样,各国人民的文化水平也就存在着差异。文化水平对银行新产品的接受、营销宣传有很大的影响。
(2)语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一般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不同语言和文字必然要给银行产品销售带来困难。营销人员对销售对象的语言不精通,就无法进行营销宣传。
(3)宗教。
(4)民族。
(5)风俗习惯。
(6)价值观念等。
一个保守的民族往往不愿意走出国门,更不愿意让国外的银行到本国落户。而一个开放的民族则更愿意在国际范围内配置资源。一般的企业经营理念是这样,银行业的发展也是如此。随着全球开放度的提高,我国银行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对东道国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消费习惯、价值观念等将越来越熟悉。中国20年来通过高等教育和外国留学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熟悉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的高精尖的人才。银行在国际化营销中必须了解和考虑各国的文化差异,在与外国人士洽谈生意时,必须熟悉对方的风俗习惯和商业习惯、兴趣、价值观、时间观念。
(二)商业银行国际化营销的微观环境
1、客户因素。银行面对的客户主要是东道国的工商企业和城乡居民。他们既是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者又是资金的需要者。客户有不同的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状况的差异。居民客户有不同的收入水平、不同职业、不同消费观念之分。这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群体。商业银行各类产品具有极强的相互依存性和对应性。这一特点决定了银行对基本客户群的整体依赖性,即其基本客户同时是上述产品的消费者。维持基本客户,是商业银行国际化营销平稳发展的基础。为此,首先是选准客户。能否成为基本客户,最重要的是看双方有否建立长期关系的基础和条件,以及能否持续提供满意的服务。其次,实施全面、科学的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质是促进银行与客户利益关系的紧密结合,互动发展,在东道国寻求建立一种在竞争压力和市场风云变幻中相互支持和依赖的“关系共同体”。其中既有产品和服务的创造与交换,又有情感、观念、思想文化甚至组织结构的沟通交流。
2、政府。对于银行来说,各国政府的直接权威体现在中央银行对其经营的监督和管理上。作为宏观金融秩序的维护者和金融系统运营的调控者,央行通过一系列的法规和实际的监督机制规范本国内各种商业银行运作。同时,通过货币政策、利率政策等,对各商业银行运作进行引导。从社会目标上看,二者的关系是一致的,维护一个良好的本国金融秩序,执法者和经营者都能从中获益。
3、竞争者。市场营销观念表明: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就必须能比竞争者更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因此,银行国际化营销要做的并非仅仅是迎合目标顾客的需要,而是通过有效的产品定位和服务,使得本银行产品在顾客心目中形成明显差异,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同时,银行之间不仅存在竞争关系,也存在广阔的合作领域,如彼此沟通信息、相互示范、带动影响、合作等方式进入崭新的市场。处理好同业关系同样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基本课题之一。
4、媒体。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商业银行同各国媒体的关系是双向和互动的。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行为处于媒体的严密注视之下;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媒体也可以获取市场信息,了解公众心态和需求,宣传自己的形象,协调与多种主体的关系。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同国际媒体处理好关系并善于运用其为自己加强宣传,取得信息来源,更好地做好营销决策。
5、员工。员工是银行经营所投入的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资源。银行国际化营销人员由于与顾客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员工是银行形象的具体体现者和沟通与各种主体关系的具体执行者。员工的素质和工作态度决定着银行的声誉、工作效率和经营成果,对银行利益构成决定性影响。银行主体与员工的关系构成了银行国际化营销的内部环境的内容。充分注重内部营销,充分为员工创造发展的动力。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立场出发实施国际营销战略。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