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保证充足的资金开辟国际市场
《巴塞尔协议》要求从事国际业务银行的资本金占风险资产的比率不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比率不低于4%。为使中国从事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标准,本着既不束缚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也不违背国际银行业统一监管要求的原则,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时可以有选择的采取下列措施:
(1)提高银行资本金。针对中国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现实,通过以下途径多渠道增加资本金:增加自身积累;增加附属资本,具体可通过对银行现有房产等固定资产重估或清理隐蔽性储备,提取普通准备金和呆帐准备金,发行长期信用债券等来增加附属资本;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股全部配售,并购。
(2)减少银行资产数量。这是与增加资本数量相对应的一个扩大资本充足率的措施。借鉴美国、日本的做法,通过出售商业银行资产达到减少资产的目的。资产出售是指通过出售贷款债权使其资产具有流动性,银行即获得了手续费收入,同时也可以减少贷款金额,提高白有资本比率。
(3)调整资产组合中不同风险权重资产的比重。发展风险系数较小,盈利较高的资产业务,控制风险较大的资产业务,不断地将原属于资产负债表内的高风险资产业务转化为低风险资产业务,也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个途径。
3、利用业务优势,发挥联动效应,引进外资银行,建立中外合资金融机构
利用人民币业务优势,发挥本外币业务联动效应,积极吸引外资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同业往来账户,有选择地与外资银行开展银团贷款或联合贷款,力求成为代理行。外资银行的进入,可能带来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促进本国银行业的发展。我国应扩大外资、合资金融机构设立的范围,增加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种类,允许其经营人民币业务,简化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报批手续,下放审批权限。既可以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竞争压力,又能使我国金融机构更近、更好地学习国外金融机构先进的运作和管理方法。在公司经营理念、管理体制、风险控制、激励机制、创新能力以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各方面推行国际商业银行的标准和规范,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引进外资银行要从我国经济金融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注意质量,避免国际信贷商业银行事件发生,应加强管理、引导外资银行的布局和业务重点,使外资银行能获得利润而同时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应行使东道国主权,贯彻“适当保护、对等互惠、国民待遇、为我所用”的原则,参照《巴塞尔协议》及世界贸易组织等规定的内容,结合具体国情依法科学管理,促进中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平等竞争。应鼓励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的发展,这样不仅能利用银行资金和客户关系,还能直接学习其经营管理经验,加速我国金融业人才培养。
4、放开涉外业务,开辟离岸市场
应大力培育自己的国际银行业务市场,使其走向国际化;规范和发展现有的涉外银行业务市场和外汇交易市场,开拓离岸金融市场。我国的银行业务要市场化,首先可从涉外业务做起,逐步使外汇的利率和服务费率市场化,鼓励外汇金融商品的合理创新,可以从点到面地推进。我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要不断地完善和扩大;全面推行柜台结售汇制,加快兑换速度,方便进出口企业、包括三资企业的经营需要。当然这也要求外汇指定银行敢于和善于承担风险。同时,可以选择试点开辟我国自己的离岸金融市场,把海外的金融业务吸引进来,在家门口为我国的银行提供开展国际金融业务的机会,并为涌入的外资银行提供业务发展空间。
5、加强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复合型、专家型的金融队伍
应在银行内部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精通外语、国际金融业务、国际贸易、法律、电子计算机并能按国际惯例行事、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形成所需人才的合理流动。在稳住、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派出各层次人才到国际金融中心和跨国银行培训,并吸收了一批具有海外银行从业经历的人员充实到各个金融职能管理部门,运用其成熟的国际规范管理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直接参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建设。改革僵化的人事制度,构造一个优胜劣汰的人事竞争机制,促进银行业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长期稳定的发展。
总之,在WTO的总体框架下,国内的银行业将面临全球跨国银行的强大竞争,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号召下,银行业在开拓国外市场时也面临重重困难。从短期来看,国内的大多数商业银行要想很快成为跨国银行并不现实,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充分认识到我国商业银行现存的问题并加以改善,充分了解并适应国际营销环境,在现有基础上提高经营国际化的层次。为此,必须大力拓展外汇业务,推进本外币一体化经营。加入WTO以后,外汇业务与人民币业务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在开展外向型客户营销、优化客户群体结构中相辅相承,缺一不可,放弃外汇业务就等于放弃人民币业务。国内银行只有抓紧时间完善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外汇业务规章制度体系,扩大外汇资金来源,完善本外币服务功能,加快外汇业务电子化建设,培养熟悉国际市场、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才有可能加快经营国际化的步伐,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刘永章,叶伟春:《商业银行营销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2、庄乾志:《银行发展:市场化与国际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3、郭国庆:《市场营销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4、师佳英,孙平:《金融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品牌化与品牌忠诚》、《金融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出版。
5、常新安,常柯:《对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思考》,民族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6、詹向阳:《中国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创新运营成功模式全集》,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