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策略选择
经营国际化是指通过大规模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或建立代理关系,形成全球性的营销网络,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金融服务,实现以资本国际化为特征的跨国经营,亦即现代意义上的跨国银行。国际化银行的业务活动是国际市场,营销网络覆盖全球或世界主要地区,主要服务对象是进出口公司及跨国公司,金融产品实现了高度的标准化和市场化,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进行金融合作与竞争。
(一)我国银行经营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及现状
我国银行的经营国际化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国内客户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在国内开办外汇业务,主要是引进外资,吸收外汇存款,发放外汇贷款,办理国际结算等业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完善银行的服务功能。这一阶段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标志是办理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
第二阶段是随着客户结构的升级和自身实力的增强,大幅度增高外币资产比重,并通过开展国际金融合作、在国际市场筹资、融资、参与国际银团贷款等活动和小规模设立境外机构、把服务领域向境外延伸。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参与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活动。
第三阶段是跨国银行阶段,也即完全的经营国际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建立了遍及全球的分支机构、营销网络和客户群体。
我国目前只有中国银行进入第三阶段,可以称为跨国银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股份制商业尚处在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之间,其国际化经营层次远未达到加入WTO以后对于商业银行的要求。以国内一家较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为例,它的一组统计数据可以大体上反映国内银行在这方面的差距。1999年,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PD的比重约为36%,该行外汇资产占全行本外币总资产的4.4%;外汇存款占本外币存款总额的3.4%;外汇贷款占本外币贷款总额3.2%;外汇业务网点占全行网点数的6.5%;外汇业务客户数约占全行法人客户数的1%;外汇从业人员约占全行人员总数2%;外币信用卡收单约占本币信用卡交易额的1‰。1999年全国进出口贸易增长率为11.3%,该行国际结算增长率为负数。从以上数据上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的外汇业务在总体业务中所占比重与进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成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经营方向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方向的不协调,也表明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还未充分适应国内外向型经济发展对银行服务提出的新要求,其在经营国际化方面所面临的形势非常紧迫。
(二)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商业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多集中分布在香港、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地区;而在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则较少,层次较低。这既不利于中国商业银行全球布局战略的实施,亦不利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从实际出发,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过程中,应将以下区位作为主要区位。
1、国际金融中心。到目前为止,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在伦敦、纽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设立了分支机构,当前及今后的工作在于利用多种跨国经营模式,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创新金融工具,提高跨国经营水平。
2、周边贸易国家和世界性的贸易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如中韩贸易每年占我国外贸进出口额的很大一部分,但中国的银行在这些地方设立(日本除外)的分支机构很少。为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应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提供各种银行服务。
3、海外华人聚居区。这些地区经过几代华人的努力,金融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如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家与南亚地区,80%以上的金融事业为华人掌握。在这些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地区进行跨国经营,便于我国银行业在金融资信、人才培训与技术交流上和华资银行取得紧密联系,从而尽快熟悉海外市场,取得和扩大海外市场份额。中国银行业可以考虑在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华人聚居区拓展跨国业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策略
走向国际化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顺利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1、逐步建立自己的海外分支机构,将中国的商业银行推向国际市场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除外)的国际业务刚刚起步,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方式和策略,到我国的贸易伙伴地区或我国投资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分支机构,进行跨国经营,实现业务拓展和市场的国际化。招商银行机构国际化,以香港分行开业为标志,2002年8月28日,招商银行香港分行开业,成为内地第一家按最新国际标准进入香港市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标志着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真正迈出了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浦发银行也在积极建立国际经营网络,采取“区别对待,分步推进”的策略,逐步建立自己的海外经营机构。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