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经济业务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业务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假账真算”,这是一种主观上的造假。经济业务处理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
1、会计核算资料的失真。主要是指作为会计信息资料载体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失真。会计凭证失真出现在原始凭证上。常见的是通过以夸大或缩小的方式来达到隐匿事实真相的目的,或者是借梁换柱,或者是无中生有,将不合法收支列入合法项目之中。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失真除受到会计凭证失真影响之外,还存在故意违反制度要求,采取不适当的计量方法,以及直接捏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等。
2、成本费用核算失真。企业出于利益驱动,往往把成本费用作为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为了保证利润计算的准确性,我国财务与会计制度对成本和费用的列支范围和标准都作了严格规定。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少上交利税的目的,人为地加大成本费用,采用多提多摊等手法,把不该列入本期的成本费用列入本期;在难以完成本期规定的利润指标时,为粉饰“政绩”,他们又会在“缩小”成本费用上动脑筋,对本应列入本期的成本费用,该提的不提或少提,该摊的不摊或少摊,造成成本数据失真。
3、经营成果失真。在收入和收益上作手脚,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按制度规定办事,该冲减的收入不冲减。比如,按会计制度规定,企业销货退回应冲减销售收入,但企业不冲减,仍作本期收入处理,结果必然导致利润虚增。二是故意编造实际上并未发生的收入,借以达到虚增利润粉饰领导“业绩”的目的。三是一些盈利企业为私设“小金库”和非法获取巨额收益,设两本账,以达到多留多分的目的。
4、会计基础和会计程序紊乱而形成会计失真。突出表现为:会计人员不足或根本不设会计人员;不建账或账目混乱,账外设账,违章经营;企业领导人滥用职权,财务收支失控;少数会计人员知法犯法,不按会计程序和会计制度办事,走上经济犯罪道路。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在我国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会计信息的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大,其作用与影响也越来越大,由此,会计信息失真的后果也就更加严重。
1、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行为。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或调控等。例如一项投资技术决策,要建立在过去经济业务数据的分析基础之上,若提供的会计资料虚增了投资额和成本,使利润减少,甚至亏损,投资方必然会放弃这一项目,失去市场机会。反之,则会使一份实际上不可行的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立项。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所谓盲目建设,新建项目效益不佳等,大都与此有关。从宏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失真可能导致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会引发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2、损害多方利益,易导致企业亏损。从会计处理的流程来看,会计信息的失真受着经济利益的支配。如折旧的计提,费用的摊销、存货的计价等,会计方法的改变都是按照某种利益需要而进行的。另外,会计活动直接受制于会计主体和会计人员,因此,首先需要维护的是会计主体的利益,但若违背一定的原则,必然会损害其他权益主体的利益。如通过虚假会计信息的偷税、漏税,歪曲有关资产负债数据,危害债权人的利益等。更为严重的是,某些跟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的人员从不同方面传递虚假的会计信息,容易导致企业亏损、倒闭。
3、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会计信息失真暴露的一些问题,如假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搞“两本帐”隐瞒收入,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这些行为极容易使这些小集团甚至个人侵占集体利益,会导致企业管理秩序混乱。从而引发经济犯罪活动的产生,失真的会计信息是经济犯罪的护身符和温床。如公司集资有关法规,在注册资本金、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方面均有具体规定,但有的通过歪曲会计信息,使得集资披上合法外衣,造成不法分子从中大量捞取外块,挪用集资款。
4、能削弱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在执行国家财经法纪上打折扣,或者说是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行财经法纪的力度,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财经法纪的践踏,并影响了社会的公信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