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5、会导致国家或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出现方向性错误。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预算都是在上年财政收支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下一年预计的新增收支指标而确定的。错误的会计信息,会使国家财力不能有效集中,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导致决策失误。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引起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由于国家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人们在制定这些法规、制度的过程中必然或多或少地掺杂进一些个人的主观判断,同时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认识对象的复杂性,使得各种规范本身难以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在这些法规、准则的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会计准则的制定,首先,取决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代表性过窄,会计准则可能出现偏向性;其次,取决于会计准则是否具有较长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再次,就是会计准则定义、释义的准确性,如果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产生,必然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以上这些会计准则制定的不确定因素,都会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
以保险企业为例,2001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集银行、证券、保险等会计制度于一体,适用于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各类金融企业,而不管其性质或业务类型如何。该制度分别对六个会计要素以及有关金融业务和财务会计报告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但是,新制度只就保险公司财务会计事项做了原则性规定,财会制度相关内容不全并过于宽泛,没有体现保险行业的特色。比如新制度出于谨慎的角度考虑,要求计提“坏帐、贷款损失、短期投资跌价、长期投资减值、固定资产减值、无形资产减值、在建工程减值、抵债资产减值”等八项准备金,这无疑对挤干资产水分,消化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有重要意义。但是新制度对各项准备金的计提只作了原则上的规定,对于准备金的计提与否以及比例的确定都由公司自行根据情况确定,这在客观上为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因为同一经济事项,会计人员可能有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做出不同的估计,必然使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又如,长期以来,权责发生制一直是保险行业通用的会计原则,新制度再次将其作为保险行业公认的会计原则,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使期间损益得到合理的体现,但它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因为权责发生制原则涉及了应计、递延、摊销和分配等一系列体现人为作用的会计行为,其中包括太多的估计,所以保险行业利润的确认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2、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同时,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以保险会计中未决赔款准备金的计提为例,在人保公司未上市前,对于已经发生保险事故并已提出保险赔偿的,提存未决赔款准备金一般控制在自留保费的12%--16%以内。人保公司在香港上市后,提存已发生已报告未决赔款准备金,按照扣除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后的金额100%计提。
3、会计准则与制度中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没有作出规定或规定得不够恰当。这些重要信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对表外业务的规范很少或根本没有。但事实上它们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二是对于有关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也没有恰当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三是对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等非经济信息,现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中没有要求对此加以反映。
同时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是导致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引起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会计反映的结果往往是利益分配方案的依据,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指标,有时是使用人利害得失的关键,利益关系人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干预这一反映结果,作出使自己得益的选择。
另外新旧法规以及各个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及不协调。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所导致的会计环境的频繁变动,使会计法规的建设明显滞后,现行会计法规中还残存着不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容,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之间,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的地方,这些都可能引发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
(二)、引起非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企业改革缓慢,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建立和完善。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即使已经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企业,也只是从形式上、表面上进行了改革,与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有较大差距。责权不明确,企业经营者往往是从自身利益出发,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对外提供信息各不相同;政企不分,企业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经营者;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或所谓政绩,自觉不自觉地放纵企业虚报信息,随着改革的深化,旧体制下累计形成的深层次矛盾在新老体制摩擦中不断暴露。
2、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倾向是会计信息失真的诱因。科学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该既关注企业业绩指标的结果,又重视其形成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对企业业绩评价局限于若干主要指标,即使有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也只是侧重于对企业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考核,而不问产生这种结果的程序或过程是否合理,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利润、投资回报率等财务评价指标上,而较少分析和运用一些相关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只强调企业“最后做的结果如何”、“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处于何种水平”等,而不问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或采取哪些手段来达到这种结果的。不少企业为达到考核指标,以牺牲过程的合理性去迎合主管部门对结果的要求,正是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考核体系,诱发了企业的短期行为、会计造假、违规交易等一系列不规范运作的发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