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摘要】:
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会计行业内的顽症,它不但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还会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本文首先概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与类型,分析了表现与危害;其次结合现行的会计制度和本人从事保险会计工作的实践,探讨了其成因;最后提出了事前防范、过程监管、失真处罚的有关对策。旨在通过法规、准则、制度与业绩评价的改革,采用法律、行政、经济与教育培训的手段,力求改变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提高会计信息的运行质量。
【正文】: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是整个会计行为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占到了整个经济信息总量的70%以上。因此,从某种意义说,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规范与否,大而言之,影响到国家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小而言之,影响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因此必须加大力度,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与种类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从而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虚假的情况,给决策者们制定相关的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
会计信息失真按产生的根源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合法失真与非法失真
所谓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不是由当事人主观因素造成的,而是因为国家制定的宏观会计政策中的某些缺陷,或有意给会计管理活动留下一定的空间范围和选择余地所引起的失真。它产生于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且依据合法合规的会计处理流程。反之,则为非法失真。
2、故意失真与无意失真
故意性失真,是指控制会计基本信息的人员为了会计主体本身或相关主体的局部利益,不顾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故意篡改、伪造、编造有关会计凭证,虚报、漏报、瞒报有关的会计数据而造成报出信息与主体本身的实际信息不符的现象。如:账账不符、账表不符和账实不符等。无意失真,也叫过失性失真。主要由于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局限和疏忽大意等因素导致的,或记错会计科目,或少记、漏记会计事项,或者根据错误的原始信息,如业务单位开出的假发票、假单据等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3、经济业务失真和经济业务处理失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1/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