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动力论
动力论的起源显然和家庭经济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动力论者也和Pollak一样把“家庭忠诚”对激励、监督的作用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源泉。Martin King Whyte也同样对这些论点进行了总结。与阻力论者相反,同样的因素在动力论者的眼中却恰恰相反。他们认为,
裙带关系可以塑造雇主的权威,激励大量有裙带关系的员工凭借对家族的忠诚感,好好经营为企业带来财富。
大量的人格化交易和关系网络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下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为这种关系网的构成事实上是把大量原本非家庭内部人员整合到家庭中的过程。很多所谓的“自己人”不是因为血缘而是因为地缘、学缘或者是友情。所以这种关系网络其实是有很高的灵活度和适应性的,可随着经营状况的变化收放自如。这不但不是劣势,反而因为加入了感情因素使得交易更加顺利地达成。
企业规模比较小同样也是一个企业和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而言,在灵活度方面肯定是更有优势的,这种灵活性不仅仅是在经营管理上,还表现在融资和流通上。
清晰的男女分工也不是什么阻碍因素,因为母亲的角色寄托了传承家族忠诚文化的任务。很多女性在家族企业中也承担了一部分的工作,比方财务和会计工作。
4.2.3 评价
西方学者上述观点的交锋是很难说何者正确而何者是错误的,这并不是一个有绝对答案的问题。阻碍论者固然有先验性的假定,认为只有现代化企业才是经济的微观基础,这种特定形式才能推动经济发展,但是动力论者又何尝没有一点盲目的乐观呢?而且家庭模式上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比方家族企业确实是存在着一些非常致命的弱点的。
而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莫衷一是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注意两点:第一,必须考虑到中国和西方国家有非常不同的文化和经济环境;第二,必须考虑到任何的利和不利都是需要一定的环境的诱导而引发的。这两点和Martin King Whyte所谓的culturalist view和contigent view也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John Eatwell, Murray Milgate and Peter Newman edited: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1987ed. , Lo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imited co. , 1987.
John Hajnal: Two Kinds of Preindustrial Household Formation System,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8, No. 3, 1982. 9.
Martin King Whyte: The Chinese Famil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bstacle or Eng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45, pp.1-30
Paul A. Samuelson & William D. Nordhaus: Economics, 16th ed., China Mechine Press。
Robert A. Pollak: A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to Families and Household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XXIII (June 1985), pp. 581-608.
Robert A. Pollak: Gary Becker's Contributions to Family and Household Economics, Olin School of Business, Washington University, 2002.9.
Yoram Ben-Porath: The F-connection: Families, and Firm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Exchange,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80.3.
Yoram Ben-Porath: ”Economics and the Family- Match or Mismatch? A Review of Becker’s A Treatise in the Famil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2. 3,pp60
安得烈·比尔基埃,克里斯蒂娜·克拉比什·朱伯尔,玛尔蒂娜·雪伽兰,弗朗索瓦兹·佐纳邦德主编:《家庭史》,1998年第一版,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贝克尔:《家庭论》,1998年第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www.dangdang.com。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972年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1998年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何梦笔:《网络文化与华人社会经济行为方式》,1996年第一版,山西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5月。
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1991年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史蒂芬森:《跨越文化视野的家庭》,1996年第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跨越文化视野的家庭》
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1998年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