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主要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情况
单位:万吨(亿美元)
出 口 同比增跃(%)
谷物 991.2 62.50
稻谷产品 134.3 7.20
玉米产品 491.8 58.70
小麦产品 307.3 104.00
食用油籽 127.1 4.70
食用植物油 16.8 -58.10
棉花 2.4 59.60
食糖 11.1 -28.40
蔬菜 62.1 14.50
水果 37.5 51.40
畜产品 40.5 8.70
水产品 97.4 4.10
(图2)
(三)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比重远高于深加工产品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主要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小的初级产品为主,在出口的农产品中初级产品比重达到80%,而深加工产品的比重仅为20%。此种情况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差别很大,比如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出口农产品中初级农产品比例仅为25%,而深加工农产品的比例高达75%。农产品经过深加工转化之后产值可增加2至3倍,在我国农产品加工量只占其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整体品质和收益。随着农产品出口的增加,我国也逐步提高了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如2005年农产加工品出口85亿美元,占全部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提高到31.4%,水产加工品出口19.3亿美元,占9.2%。此外,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比较落后的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四)亚洲仍是我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对欧洲及北美洲出口市场份额有所增加
亚洲依然是我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但市场份额略有下降。而对欧洲以及北美洲出口市场份额有所增加。2007年我国农产品对亚洲出口223.2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0.3%,同比减少1.2个百分点。欧洲是我国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2007年,我国农产品对欧洲出口70.6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对北美洲进出口双增长。北美洲是我国农产品第三大出口市场,2007年,对北美洲出口49.8亿美元,同比增长15.8%。日本、美国分别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国和进口国。出口额分别是83.7亿美元和44.2亿美元。2008年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为日本、欧盟、美国、东盟、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韩国,分别出口76.9亿美元、62.7亿美元、51.3亿美元、45.8亿美元、36.3亿美元、29.1亿美元。其中,对日本和韩国出口同比下降8.1%和12.1%,所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9.0%和7.8%,较上年分别下降了3.6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对欧盟、美国、东盟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6.0%、16.1%和16.0%,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2.7%、11.3%,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0.9、0.7和0.6个百分点(注释一)。
2009年我对亚洲市场出口农产品232.2亿美元,增长3.2%,其中对日本出口76.8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对东盟、香港出口分别增长16.9%和2.6%;对欧盟、美国和韩国出口分别下降10.6%、8.2%和10.7%。进口方面,2009年我国自美国进口农产品140亿美元,下降2.8%,占同期我国农产品进口总值的26.8%;自巴西进口84.4亿美元,下降4%;此外,自东盟、欧盟进口小幅下降,自阿根廷进口农产品值降幅高达58.5%(如图3)。
2009年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出口市场
出口值 同比(%)
日本 76.8 0.05
欧盟 57.5 -10.6
东盟 53.4 16.9
美国 47.0 -8.2
香港 35.3 2.6
韩国 28.3 -10.7
德国 14.9 -9.3
图3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缺乏国际竞争力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出口量仅占产量的0.5%至1%,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我国出口的肉类、水产品、蔬菜等因频频被检出疫病,农兽药、重金属超标,而被一些国家限制进口。不难看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主观因素是农产品的质量差,档次低,农药、兽药激素、重金属等残留物超标,达不到国际市场的要求。受我国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虽然具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但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却很低,许多环节都没有与国际接轨,许多农产品质量都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例如2009年1至7月我国大米出口比上年同期减少了76万吨,其中对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马来西亚就减少了68 万吨。一方面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政策和供求关系有关,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我国大米品质低劣和加工水平较低等原因,导致大米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市场不能保持;棉花也存在同样的劣质和加工程度低的问题。
(二)国内卫生检疫问题导致出口不畅
我国本来在畜产品出口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生产、加工和卫生检疫方面的问题较多,使我国畜产品出口不畅。过去欧盟、俄罗斯等国都曾经发生过禁止从我国进口畜产品的情况,2009年受周边国家(地区)禽流感的影响,我国禽类产品对日本、韩国和我国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的出口也大受打击。另外,我国蔬菜生产也有优势,然而由于农业残留较高,在对欧美、台湾省等地的出口方面受到很多限制。农产品检疫系统不健全。从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假大米、有毒奶粉事件频频发生,在其他国家关注食品安全之际,我国的卫生检疫系统却还形同虚设,更为可气的是,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开绿灯,使中国农产品生产者对其产品本身的质量要求不高而导致农产品受阻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因此中国的检疫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正是由于我国法律中有关农产品各种标准的规范不健全,才使发达国家常常钻我国法律的漏洞。目前我国引进外资、进口等环节中的环境条款还不完善,对国外进口产品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保护要求不严,对外国产品和污染密集型企业的进入管制较为宽。
(三)出口体制及国内企业盲目竞争不利于出口
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贸易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需求。我国农民要适应国内市场经济的变革尚需时日,何况与国际市场接轨。这种生产与贸易相分离的状况,不仅使农民利益受损失,而且也不能使农民了解国外市场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另外由于出口企业之间盲目竞争也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许多问题。例如2009年日本对我国大葱和蘑菇采取了“进口限制”措施,名义是因为我国出口价格太低,冲击其国内市场,有倾销倾向。我国虽然没有倾销的倾向,但是我国对日本出口的上述农产品价格的确存在不断走低的事实,这主要是出口企业相互竞争,自相压价造成的,因此虽然对日本出口量增长较快,但是出口值增速明显落后,使我们的利益也受到损失。
(四)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绿色经济观念
我国在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中,尽管农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环保意识淡薄,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致使农业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工农业造成的19 各种污染,通过周围的环境(土壤、水等)作用于农作物,使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问题蔬菜、问题粮食”的产生。此外,由于食品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设施落后,导致食品后续污染问题严重,造成食品生产前期污染未消除,后续污染依然存在的状况。然而,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推出ISO14000标准认证,其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跳板,但我国企业还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 。
(五)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
随着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实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农产品质量要求更加苛刻,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欧盟的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定、美国的FDA检测等措施,使我国农产品出口更加困难,农产品的出口量大幅度减少。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环保标准、动植物安全标准以及严格的检测制度和程序,大幅度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成本。严格的生产、包装和处理等技术指标直接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这些贸易壁垒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注释二)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经常出现的绿色壁垒主要表现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如《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濒危野生动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安全认定书》等等。二是绿色环境标志。如德国的“蓝色天使”、欧盟的“欧洲环保标志”、日本的“生态标准”等等。三是绿色技术标准。如IS01 4000系列标准、IS09000系列标准。四是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如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规定,所有在美国销售的鱼类都必须来自经美方证明未受污染的水域。五是绿色包装制度。如啤酒饮料和矿泉水一律使用可再装容器,以达到既不污染环境又节约资源的双重效果。六是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如GATT鸟拉圭回合通过的《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为确保人类和动植物免受污染、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制定了严格的卫生检疫指标。
绿色壁垒的特点具有一下几种情况:一是广泛性和灵活性。绿色保护的内容不仅涉及初级产品,还涉及许多中问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不仅对产品质量有限制,而且对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甚至废弃后的处理等也加以限制。各国在执行绿色对外贸易的政策时,由于具体标准不一致,弹性较大。二是合法性和两重性。国际上已签订了150多个多边环保协定,为绿色壁垒提供法律支持。WTO也积极制定国际性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一旦通过,绿色壁垒就有了形式上的合法性。三是隐蔽性和歧视性。由于绿色壁垒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且操作过程极为复杂,使得发展中国家教较难了解其内容及变化而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又由于发达国家往往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过高甚至远高于国内标准的环保标准,而发展中国家却难以达到要求,其贸易利益往往成为牺牲品。四是差异性和争议性。由于各国生态环境状况和意识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实施绿色壁垒差距较大。又由于绿色壁垒涉及面广、灵活性高,且隐蔽性和合法性结合,各国难以协调,易引起争议。目前绿色壁垒已成为贸易争端的重要领域。
总之,在当今这个实用主义气息浓厚的国际贸易氛围中,绿色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嬗变为发达国家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施载体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