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国内农业支持政策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国内支持是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农业政策仍然有待完善。第一,我国对农业和农民补贴的起点低、支持力度小,与许多国家有较大的差距。第二,我国农业支持结构不尽合理,补贴分散,因此补贴效果较差。第三,管理体制运行不畅,补贴效率不高。完善国内农业指出政策,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实施农民直接补贴
我国地缘广阔,各地差异明显,应该针对具体的情况采购不同的补贴方式。政府给农民发放补贴时,可以按照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把按照收购量补贴方式改为按照土地面积补贴方式,国内外经验表明,无论采取什么方式计算补贴给农民的款额,都要以农民土地持有产权所承担的土地面积做检验,并最终落到农民手里,否则,农业补贴就会变味,农门难以得到实惠,农业的基础地位难以巩固。二是可以选择试点进行休耕政策,对休耕面积给予补贴。休耕补贴可免于消减承诺,不受WTO《农业协定》的约束和限制。三是以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为补贴重点。发达国家财力雄厚,但也只是对重点大宗农产品进行补贴,并不是对所以农产品进行补贴。
2.提高农业支持效率
多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补助以及相关的农业支持主要体现在农业基本建设投入、推广农业科技、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农业价格补贴、发放救济以及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这些支持措施在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食品安全,在局部地区促进粮农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重要。在政策选择上,限于国情国力,我国在总体上不可能采取与发达国家相同补贴水平的政策,而只能从提高农业支持效率,应加强农业补贴的集中性和针对性,改变我国过去农业补贴的普遍性,根据国内外农产品的最新竞争势态,集中有限资金,实施战略性补贴策略,将补贴用于受到冲击较大的敏感性农产品(如粮棉油等)主产区,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中低收入农户。为了提高农业支持效率,支持的重点应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对此,农业补贴应重点支持优化、专用化和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对这些产品所需要的良种、推广技术、节水型灌溉、新型栽培技术等进行适当补贴。为了提高农业支持效率,改革现行农业管理体制,明确部门分工,搞好部门间的协作,在农业部门内部合理设置和精简机构,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能,而且也有利于缩减农业行政管理支出,提高农业补贴效率。
3.农业支持政策制度化
当前,我国农业政策目标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有研究表明,对农业的保护,气受益不在实施的当年而在于对其滞后效应的获取,而农业保护当期一般又处在农业供给过剩之时,这个特点往往使人们因当前农业的乐观形式而对农业保护的必要性产生怀疑。而一旦农业保护开始削弱,其后遗症往往要等一年甚至几年之后才会显现,在那时候重新实施农业保护,必须等一年甚至几年后才会产生受益,这样必然会造成农业发展过程因农业保护政策和措施的摇摆不定而出现震荡。因此,我国要使农业保护政策保持必要的连续性,就必须有法律上的保护,制定关于农业保护政策的相关法律及建立执行这些法律的基本制度。在加快建立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系统的同时,我国应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政策审议和监管机制。
(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实施绿色品牌战略
1.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目前,我国出口的部分绿色农产品多为农户零星生产,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难以降低产品成本,参与国际竞争。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采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必然选择。只有企业联合起来,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实力、实现规模效益,从而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应考虑扶持一批绿色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和企业集团化效益。可采取“公司+ 农户”的组织形式或者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公司+农场”,实现绿色农产品出口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我国具有生产绿色农产品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可以建立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科技成果优势,实现绿色农业加工增值。
2.加大传媒宣传环保的力度
二十一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政府应呼吁提高国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环境意识转化为公众自觉的环境行为,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使其知晓我国经济的“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应是整个国家和每一个公民。同时,政府要注重发挥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这既可从根本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又可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 。
3.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
制定绿色产业倾斜政策。一是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二是要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实行优惠,鼓励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要在工商注册上对绿色产业企业给予照顾,并赋予一些规模较大的绿色产业企业以出口经营自主权。
4.制定和完善国内相应的环保法规
在国内立法方面,应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加环保水平的距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在处理贸易与环境争端案件时,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法和国内环境法往往倍受重视。从已处理的贸易与环境争端的一些案例的裁决来看,只要引用的国内环保法律规定准确、有权威性,维护环境利益的一方往往胜诉,而对环境保护不利的一方则往往败诉。因此,必须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
(三)利用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进出口结构
农产品进出口结构是以优势格局为基础的。我国是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有限,应该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猪肉、禽肉、水产品、蔬菜、花卉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以国际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国内农业资源配置,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深加工产品出口占2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1:3。另据有关方面分析测算,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而我国农产品加工品只占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因此,今后应把重点放在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上,这是促进农产品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出口的最有效途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