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长期将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在出口上占有相对优势,然而正是这些产品频频遭到反倾销指控。如纺织、丝绸、皮革制品、鞋类、玩具、煤炭、有色金属等,这些恰恰是我国出口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其中服装、棉纺织、丝绸、化纤、煤炭、水泥等生产能力均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不少是利用外资开办的三资企业,他们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然而由于受到反倾销的冲击,使部分三资企业被迫减产、停产或转产,从而使外商对我国投资的信心大减,严重破坏了投资环境。出口受阻的产品不得不在国内寻找市场,使得我国国内的同类产品受到冲击,从而使国内整个产业结构也会受到冲击,最终与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发生偏离,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助长反倾销诉讼,形成恶性循环:
某一产品的反倾销的影响或许还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内消除,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它所带来的隐性威胁。一旦对某产品成功实施了反倾销,其原材料、半成品等下游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欧盟进口国经营者也将积极效仿,以期获得同样的利益。其他地区与国家的同行业也会提高警惕,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提出反倾销。这样的情况下将对被实施反倾销的行业以及相关的国内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进入恶性循环。
五、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的内在动因和影响效应分析,在反倾销防范应诉工作中,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应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作战的有机整体建立良性的产业协调机制,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减少因我方自身原因导致的出口反倾销案件,以下我们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应对反倾销的一些策略。
(一)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首先必须明确,根据WTO《反倾销协议》,反倾销诉讼的被告是涉嫌倾销的企业。换言之,企业、行业协会才具有反倾销应诉的主体资格,政府并非反倾销应诉的主体,但这绝不意味着政府在反倾销应对中无所作为。政府在反倾销应对中应处于指导者和协调者的地位。
1.积极开展对进口产品的反倾销:
我们在做好反倾销应诉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和开拓进口反倾销调查,使之对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维护国际公平贸易发挥重大作用。2001年12月6日,中国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产业在遭遇来自国外的产品倾销时,所能采用的最有力的武器。我国企业在依法实施反倾销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强化和唤起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会提高其依法竞争的法律意识,自觉规范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行为。同时也会激发他们对外国反倾销积极应诉的自觉性。从而为切实掌握反倾销对策的主动权创造必要条件。
反倾销问题不是个别企业的问题,它反映的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往往影响一个国家整个产业发展,因此,中国企业在遭遇国外反倾销诉讼和调查时,政府具有责无旁贷的重要作用,反倾销呼唤中国政府角色到位。
作为世贸组织所允许的保护国内产业的方式,贸易救济措施近年来被各成员广泛运用。我国自1997年开始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以来,截至2005年底,已对进口产品启动了136起贸易救济调查;除了案件数量增加外,我国申诉案件的涉案行业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2.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国际贸易的争端最终结果还是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实力,反倾销的深度和广度实质上也是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的较量。应当说,反倾销问题不仅仅是当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纠纷问题,而更是当事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的较量。我们应重点培育一批新的出口支柱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业群,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以减少外国对我国企业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可能性。
同时中国应积极参与WTO多边谈判制定更加合理的反倾销国际法规。目前,WTO第六条关于反倾销规定给予世界各国反倾销行政当局太多的“自由裁量权”,而这种“自由裁量权”是发达国家堵截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产品的有效武器。中国已经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理应充分行使成员国的权利,在未来的多边谈判中,参与修改WTO种种不利于发展中因家发展的陈规陋习,例如,在判定倾销案件中涉案产品的正常价值方法、倾销行为认定、倾销危害的计算等各方面都需要加以完善和改进。
3.对跨国公司施加有效影响、用市场换市场:
在很多情况下,中国产品遭受反倾销的实质是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其在某一国市场固有份额而对中国产品采取的一种排挤行为,某一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背后往往是跨国公司在作祟。问题在于,很多跨国公司一方面在中国市场上占有很大市场份额、甚至获得超额垄断利益,另一方面偏偏是它们在阻挠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它们一方面竭尽所能在中国消费者面前展示良好公司形象,另一方面在打击中国企业的行动上也是倾尽全力、毫不手软。而对于跨国公司的这种两手做法,中国企业往往是叫苦不迭、无能为力的。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中国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出面做跨国公司的工作,这在国际上也是常见的做法,例如,1998年,欧盟对日本日立等公司规避反倾销制裁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公司的规避行为确实存在,理应受到惩罚,但是,日本方面通过对案件主诉方菲利普公司做说服工作,促使原告菲利普公司撤诉,案件随即中止。在欧盟诉中国彩电反倾销最后一个回合的较量之中,中国政府对菲利普公司等主诉方做了很多说服工作,并且国内媒体对菲利普公司的行为进行了揭露,在中国政府和媒体的强大声势面前,菲利普公司和欧盟作了妥协让步,同意中国七家企业在遵守价格承诺和数量承诺的情况厂进入欧盟市场,而免交反倾销税。
4.加强对外贸企业的宏观管理,重建中国产品出口秩序: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改革传统的国有外贸企业的产权制度,理顺产权关系,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只有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促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也只有切实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低价竞销恶性竞争现象的发生。
加强出口宏观管理,加大整治出口贸易秩序的力度,防止低价倾销行为。当前,我们应从出口商品价格和出口数量两方面加强调节管理。在出口商品价格方面,一是逐步推行出口商品代理作价,加强政策协调与国际市场价格信息服务:二是制定出口商品收购价格管理办法,调控出口商品供应价格避免价格大起大落;三是完善出口成交价格协调制度,防止在国际市场内讧,低价竞销。在出口数量方面,要合理控制出口数量,尤其是那些在进口国销售价格偏低的产品,更应有序地安排出口,如此,既可以通过供给的有效减少来争取有利的较高价位,又可以避免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的调查。
我国商品的价格定位偏低和出口数量的高速增长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我国企业在对外出口中存在倾销行为也是一个客观事实,这是诱发各国反倾销调查的根源。对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外贸活动的整体统筹管理,鼓励企业不断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推广以质取胜的商品竞争战略,加速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坚持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我国商品的销售档次和附加值,避免企业在低附加值的产品中进行过度竞争。只有扭转了我国外贸出口中的低价竞销局面,才能阻止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趋势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大部分企业获得了产品进出口权,这无疑有利于企业国际化经营,但是,它客观上造成了中国产品出口秩序混乱的状况。由于中国很多行业产业集中度较低,行业中大多存在散、乱、小、差的特点,很多小企业产品出口呈现出短视和随意的特点,它们的行为客观上扰乱了市场秩序。现实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一旦一个企业打开某国市场,则国内企业蜂拥而至,最终造成相互之间的价格战,过低的价格和过快增长的市场份额为外方提供了反倾销的口实。而一旦遭到反倾销诉讼,很多企业一哄而散,普遍存在“搭便车”的侥幸心理,缺乏应诉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因此,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管理机制,从制度层面上重构出口秩序、改善我国产品出口散、乱、差形象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行业协会的对策建议:
1.整合全行业力量,积极争取本行业的利益 :
一般来说,反倾销分为对国外进口商品的反倾销诉讼和在国外对反倾销诉讼的应诉。其行为主体可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直接应诉;另一种是行业协会应诉。而且由行业协会提起反倾销诉讼或者应诉效果会更好。
在国外,有很多事例证明那里的行业协会是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的提起人或者实际组织者。如日本国对中国出口的草菇、大葱和蔺草席制品的反倾销诉讼案,就是由它们国内有关的农民协会首先提出并胁迫政府提起的。2002年2月发生的中美轴承案、中国与韩国的“大蒜风波”等都是由各行业协会挑头提起反倾销诉讼的。
我国的行业协会也应效仿国外行业协会的功能,每个行业协会都应该将本行业的力量集中起来,积极应对国外对我国提出的反倾销诉讼案。由行业协会代替本行业各个单独的企业好处在于:第一:行业协会是代表该行业大多数会员、行业企业利益的协会,由它去组织,可以积极有效地对国内企业进行利益协调,为行业争取利益;第二:行业协会通过这样积极的应诉,能很清楚地了解该行业、该产品在全球的竞争状况,会迅速高效地把各个国家的政策法规,以及这个行业整个竞争状况直接反馈到国内,直接指导会员的工作;第三:行业协会可以从全行业情况出发,分析世界各进口国的情况,和出口量的增长,以及各市场的分布,避免我国企业集中在某个进口国争夺市场,从而出现恶性低价推进的情形,以免让进口国有借口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起诉;第四:根据世界市场的信息掌握,和该行业国内进口替代品的情形,建议和影响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第五:行业协会在提供本行业信息,做好行业管理的同时,还通过游说活动,直接或间接向政府施加压力,进而影响本国或他国政府在反倾销纠纷中的谈判与争端解决;第六:行业协会可以在WTO的正常允许范围之内,利用合法的手段,在我国进行针对国外企业的反倾销起诉,以此来保护我国的企业,合理的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