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扩大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组建专业性的票据交易机构
允许非银行金融机构办理票据承兑、贴现业务,理顺票据权利义务关系,使商业汇票的业务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实际上在西方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商业票据的主要买方包括大商业银行(他们经常为其信托公司或其顾客购买商业票据)、非银行金融公司、保险公司、私人年金基金、地方政府投资公司等,大量的投资则是由非金融企业投入。近年来,货币市场的互助基金作为商业票据的投资者已显得十分重要。同时,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专业性的票据交易机构,其组织形式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属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范围为:1、办理商业汇票的承兑和贴现业务;2、办理商业票据的担保业务;3、办理票据的买卖和转贴现业务;4、办理票据的抵押业务;5、办理票据咨询服务业务,为商业票据的开发、交易提供相关服务;6、创造条件开办企业融资业务、金融债券、建设债券等买卖业务。在监管上,准许票据经营机构将所持有的已承兑、未到期贴现(含转贴现)票据,有限度地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在交易品种上,先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再过渡到办理经济效益好信誉优良企业的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在市场价格上,允许票据专业机构在经营票据买卖时,给予利率调整一个浮动空间,下限至央行再贴现利率,上限到可略低于市场平均利率,真正使票据价格与市场上资金、票据两者的供求关系基本吻合,为过渡到试行商业票据的商业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创造必要环境和条件打下良好基础。
(三)完善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业务经营机制
各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业务经营机构可分三级,即一级分行票据中心,二级分行票据中心和有信贷业务审批权的县支行。一级分行票据中心要做好全辖库存限额的科学调控,加强对全行票据融资业务进行政策传导、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积极开拓票据业务同业市场。二级分行实现市场营销、会计结算、风险管理三个岗位人员的分离,落实岗位职责;负责办理辖内票据贴现和辖区系统内转贴现业务,切实担负起对辖内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与上级行进行业务沟通的枢纽职能。
(四)积极稳妥地发展融资性票据市场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融资性票据必将走上票据市场的前沿,并将对中国票据市场的经营格局、经营模式和监管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发展融资性票据市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分阶段逐步放开融资性票据
在区域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先进行试点,积累相关经验后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可以选择一些资信情况较好、经营状况正常、现金流量稳定的大型企业进行试点,不再强调其签发的单笔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然后,推广到效益好、信誉高、管理规范的中小型企业。在此基础上,建立专业性的商业票据发行公司和规范的票据交易所,通过严格控制票据再贴现,鼓励转贴现和票据转让行为,培育和拓展规范、高效的融资性票据市场。
2、对企业票据融资进行限额控制
具体方法包括: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额与企业其他负债之和要小于企业资产总额,资产负债比率须控制在85%以内。从而,使票据融资保持在可以控制的安全性、流动性和风险限度以内。
3、改善发展融资性票据市场的法律环境
《票据法》第十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可见,不修改《票据法》,做融资性票据业务显然是违法的。因此,要抓紧修订《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把发展融资性票据市场纳入法律许可的框架以内。
(五)加强票据业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大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是一大主题。票据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资产业务之一,在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严重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问题,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建立票据市场主体准入和规模管理制度
我国可以考虑参考西方国家的做法,加强对金融机构承兑资格和承兑规模的控制。
(1)金融机构开展承兑业务必须经监管部门审批。
(2)要建立权威性的资信估机构,加强对票据业务活动中的交易风险和可能出现纠纷进行仲裁,保护票据持有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稳定的交易运作程序,为票据当事人提供良好的经营空间。
(3)建立票据承兑的规模限制,可以削减银行信用扩大对货币政策的抵消作用,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体方法包括: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与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之和与各项存款余额的比率,要控制在80%以内。
(4)将承兑垫款计入不良贷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银行不顾自身情况盲目增加承兑总量的冲动。
2、切实防范票据业务操作风险
(1)选好票据业务人员和适合办理票据业务的企业。
(2)把好票据审查关、背书核实关、票据真伪关。
(3)坚持没有真实商品交易背景的票据不办;票据真伪鉴定有疑点的不办;对汇票的出票人、受票人资信状况不清楚不办;查询方式和查询结果不落实的不办;对信誉差、资金兑付慢、结算渠道不畅的银行承兑汇票不办;未经双人复查、主管领导审批不办;人员素质、责任心和操作办法不具备,不办理票据业务。
3、改善票据市场监管
(1)商业银行要将票据业务管理纳入内控制度建设框架之下,进一步完善票据业务的操作流程和内控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票据业务风险的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稽核。
(2)金融监管部门要认真监测分析全国票据市场运行情况,切实监督检查各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运作的合法合规性。
(六)优化票据市场发展的技术支撑
1、实现票据业务的无纸化、电子化和网络化
票据市场的电子化发展趋势将拓展服务时间和空间,提高销售效率,降低销售成本。电子交易将使未来的票据发行公司的竞争焦点由价格竞争转向技术与服务的竞争,有利于保证商业票据定价的公正性、透明性和合理性。
2、增强票据鉴别能力
银行应当加强商业票据防伪反假的技术措施:用图形扫描仪或数码相机采集和积累商业票据信息,建立业务信息库;积极使用宽带信息网络传递商业票据业务信息;设计与开发鉴别票面真伪的软件程序,我们可以参照公安部门采用过的“图形重合技术”软件程序,设计与开发应高质量、高速度地跟上票据业务发展需要的软件,使之成为鉴别票面真伪的技术保障。对信息采集、使用、输出、输入要有技术上和制度上的管理措施,破除行业壁垒,疏通商业票据防伪反假的渠道,形成社会有关行业商业票据防伪反假的信息网络,堵住假票,防止诈骗,震慑罪犯,共同防范票据风险。
3、提高票据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断增强票据业务的产品开发、市场拓展、风险控制的技能,更有效地确保票据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 中国人民银行 1995年5月
2、李燕,张肃.进一步发展我国票据市场的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3(6):
3、陈振邦、常余荣 《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 2006年3月
4、何小竹 透视我国票据市场 《浙江金融》 2001年05期
5、陈茹 汪析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 《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3年06期
6、汪洪洋中国票据市场调查《资本周刊》2003年5月
7、白玉泉 票据市场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大庆社会科学》 2001年05期
8、吴慧强 《商业银行风险与防范》广州: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