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存款准备金,指的是银行不能将存款全部用于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为保证这笔钱不被挪用,往往由中央银行保管。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指的是银行把它吸收的存款要把它按一定的比例放到人民银行,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这个比例越高,执行的紧缩政策力度就越大。伴随2007年牛市的升级,股市中高速流动的资金显然也成为了当前银行不良贷款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之前,国家就多次针对这一问题加大了该方面的监管力度,从而从侧面对于资金的非正当性流动进行了控制,仅在2007年央行就连续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应用之频繁为近年来所罕见。
(二)法定存款利率调整对股市的影响
在经济学角度来说,利率被誉为宏观经济的“指挥棒”,而我国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整不可避免地将对股市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央行提高利率,股指将下跌;央行降低利率,股指将上涨。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增长偏快的趋势加剧,所以央行在2007年六次打出加息的重拳,主要是为了加大调控力度,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并希望以此能给火爆的资本市场降降温。但是在实际中,利率调整对我国股市的长、短期效应一直是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股票价格和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和研究,但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譬如,BERNANKE认为货币当局调控经济的政策手段必然会对股市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中,利率的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最为显著。许均华、李启亚则认为降低利率对股市资金供给的作用不大。英定文对减息与金融体制改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减息对证券市场的短期反应较为负面,中期较为盲动,长期(三个月以上)较为正面。郭金龙、李文军利用ROSS的套利定价模型研究了利率变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认为股票的均衡价格与利率负相关。本文认为法定存款利率调整会对股市变动产生影响,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不是很明显,主要原因如下:
1.受到不规范的非经济因素
利率只是影响股市变动的诸多因素中的一种,在实际经济运行中,还有其它很多因素制约着股市的发展。我国股市目前发展还不够成熟,股市受到主力庄家操纵、行政干预、过度投机、信息不对称等不规范的非经济因素的噪音干扰比较大,虽然经过几年的调整,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并未完全消除。例如股民的过度投机和非理性行为往往使股市波动背离经济规律,导致利率与股价之间的关系缺乏坚实的基础,使股市无法真正发挥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利率政策的实施效果。
2.市场主体缺乏对利率的敏感度
利率发挥其作用不但要依赖于宏观环境,也依赖于微观环境,微观环境中的市场主体对利率的敏感度是利率发挥作用的基础,而在我国,市场主体缺乏对利率的敏感度。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居民预期不稳定,极大地弱化了利率变动带来的投资替代效应。转轨时期各种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改革,如医疗、住房、教育等,都加大了居民对未来前景预期的不确定性。居民预期的不确定,不仅制约了居民的消费水平,同时也导致了储蓄的低利率弹性,弱化了股市的投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虽有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偏低的,而且我国居民参与股票市场的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不是很高,这些都将使我国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变化对股市的资金流量影响不大,居民的储蓄倾向仍大于投资倾向,因而也弱化了利率变动带来的投资替代效应。
3.体现利率调整对股市影响的是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不同,实际利率才能真实体现利率调整对股市影响的理论效应。虽然名义利率以较大幅度上升或下降,但由于物价指数也在不断变动,导致实际利率的变动方向可能正好与名义利率相反。
4.股市对利率调整的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和条件性
只有当市场主体心态趋稳之后,利率调整对股市的理论效应才会明显。从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19%年8月23日和1998年7月1日的降息,在降息后3天,股指均值都出现了显著性的上升,而且在中长期内股市一直保持稳步上升态势,这说明股市能对降息做出正确的反映,能够及时将降息效应消化掉。
5.股市的提前消化效应削弱了利率调整的影响
与以前的调息相比,最近几次的利率调整对股市的刺激效应己有很大程度的减小,即利率调整对股市的刺激效应呈递减趋势。其原因在于近年来我国股市对利率的调整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提前消化效应。例如,对于2007年5月19日的升息,市场早有心理准备。此前我国已经连续两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于3%,各界人士和管理部门普遍对经济过热产生了担心。作为最常用和有效的手段,出台升息政策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此,股票市场也对利率调整的预期作出了相应的反馈,升息前一周股市出现两次震荡,实际上这两次震荡已经消化掉一部分升息带来的影响,所以当央行5月19日正式公布升息消息后,第一个交易日沪指未跌反而涨幅达1.04%,随后日成交量和指数一度创出历史新高,股市重现“红色星期一”。可见,股市的提前消化效应使央行的升息政策未能有效抑制市场投资的热情。利率调整对股市的刺激效应逐渐减弱。
(三)印花税调整对股市的影响
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的凭证征收的一种税。印花税的征税对象是印花税暂行条例所列举的各种凭证,由凭证的书立,领受人缴纳,是一种兼有行为性质的凭证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是从普通印花税中发展而来的,属于行为税类,根据一笔股票交易成交金额对买卖双方同时计征。印花税的调整是一个信号,表明了政府的意图或政策导向,提高印花税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交易成本,对于频繁换手的短期投机行为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长期投资影响不大。此举对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来说,应是利好。从市场影响来看,短期内的心理作用可能比较大,但不会特别影响股市进一步上升的趋势,也不会造成市场持续性的大幅下跌。印花税的调整对打击市场的不正确和非理性的投资方法和稳定股市是有好处的。从历史上看,每次调整股票交易印花税都对股市产生较大影响,尽管不一定当天产生效果,但从一个阶段来看,最终都达到抑制或催热股市的效果。因为调高印花税率会增加交易成本,一部分投资者可能会因为交易成本的升高而放弃频繁买卖股票,从而达到抑制投机的效果,从长期来看,也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需要强调的是,提高印花税有利于推动市场更加理性。政策方向是正确的,但要完全使中国股市回归理性,依靠税收政策还是不够的。
(四)其它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中国股市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政府的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策性因素在股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政策影响几乎年年存在。对中国股市而言,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公众都普遍认为其受政府干预过多,政策影响过度,并将这种市场特征形象地称为“政策市”。其形成的原因如下。
1.市场制度的内在缺陷
我国股票市场政策市的产生源于股票市场中的制度缺陷。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实质问题就是制度问题,而这种制度问题的核心就是产权关系不清晰。这种制度缺陷首先是中国社会的非正式约束与股票市场机制在相互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制度空缺。这种空缺实际上是在一个伦理型而非法理型社会中,法律等强制性规则的缺失一方面助长了市场主体的机会主义,另一方面则增强了政府干预的倾向。另外,产权关系的模糊进一步扭曲了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恶化了这种紧张关系。而政策市现象就是在这种制度背景下产生的。中国的股票市场是在各种配套制度都没有建立的情况下成立的,市场机制本身、监管体系、法律体系都是在后来的摸索中逐渐成形的。在市场本身的正式约束缺失的情况下,必须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来弥补这一缺陷。然而,又是无法弥补市场本身的制度缺陷的,因为政府对市场主体没有足够的控制力来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
2.强制型制度变迁的影响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一项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所谓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在单个行为主体为谋求在现存制度下得不到的利益而产生制度变迁的需求所引发的。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对应的制度变迁模式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它“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的一种由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中国股票市场的诞生就是典型的强制型制度变迁。中国的股票市场是在政府的一手推动下建立的。既然政府建立股票市场的目的就是为国有企业融资和改制,那就决定政府必然要对股票市场施加影响来实现其目的。在这种条件下建立股票市场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政府首先确立了其在股票市场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作为股票市场的“创办人”,政府在市场中被赋予了某种超然的地位;同时,为国有企业融资和帮助国有企业改制的初衷也成为政府干预市场的直接动因。另一方面,虽然股票市场的建立是为了给国有企业融资和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过,股票市场只起到了为国有企业融资的效果,国有企业的上市并没有带来产权关系的实质性变化,并没有实现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同时,通过上市,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清的问题反映在股票市场上,则进一步扭曲了市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3.市场主体权利义务的扭曲
在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国有股和法人股在实质上和过去一样都是国有性质,并且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同时,由于流通股股东非常分散,所以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实际掌握在政府手中。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并没有因为上市而发生根本的改变,而是将这种关系带到股票市场,从而扭曲了股票市场的运行。一方面,政府通过持有国有非流通股而在上市公司中居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政府也控制着市场规则,这点体现在政府对发行权的长期控制上。股票发行制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支配股票发行行为和明确市场参与各方权利和责任的一系列规则体系。而发行制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股票发行决定权的归属。长期以来,发行决定权长期滞留在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公共领域,成为管制机构设租和发行人寻租的一个根源,造成管制边界的模糊。政府对发行决定权的控制和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导致了股票市场上市场主体权利和义务的扭曲。所以现阶段否定中国股市是政策市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仅不利于中国股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反而可能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政府对股市的干预是必然的,但是,中国股市的致命问题是政府干预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政策随意性太大,但政府长期频繁地直接干预股市形成“政策市”,势必造成股市脱离其本身规律的作用,股市的主要功能被扭曲、投资者形成政策跟风投资倾向等严重的后果。要使股市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恢复其应有的经济功能,必须改变“政策市”的现状。政府对股市干预的着眼点不应当是股市指数的高低、股票价格的高低、市盈率的高低以及股民是否入市,而是为股市长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制定交易规则、规范交易行为、严格信息披露、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创造资金自由进出的市场环境、创造任何时候股市都有赔有赚的运行环境。
四、防范我国股市价格波动的对策建议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