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1.中东欧债务危机问题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东欧国家政府的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国际评级机构调降东欧各国的国家信用评级,人们担忧东欧国家会不会出现1982年拉美式的债务危机。2008年10月标准普尔下调了对几个东欧国家的信用评级,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公司认为罗马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国财政状况预计将出现恶化并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也降低了对这些国家的评级,并降低了爱沙尼亚、克罗地亚和波兰的评级前景。东欧国家的经济严重衰退,银行体系的风险正在加剧,在全球金融海啸大背景下形势在不断恶化,其债务状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东欧凭借西欧国家的投资获得了经济发达的资本,西欧投资者也因此获利丰厚。但由于受到融危机冲击,西欧投资者纷纷从新兴市场撤回资金,据国际金融协会统计约610亿美元。大量外资撤出使东欧国家股市急剧缩水,融资难度大大增加,经济衰退加剧,偿还外债压力不断增加。根据欧盟的统计材料,到2008年底,东欧国家的外债总额超过1.54万亿美元,仅2009年一年东欧银行就面临4000亿美元的还款或再融资压力。穆迪报告也指出,2008年每个东欧国家的外债占GDP比率都高于50%,拉脱维亚为135%,保加利亚、匈牙利、爱沙尼亚等国高于100%。其外债总额不仅数量巨大,且短期外债占总外债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25%警戒线。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步探底,西欧强国对其在东欧国的资产展开救助,IMF、世界银行及欧盟等提供支持,中东欧的债务问题没有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动荡,并于2009年实现了初步的复苏。
2.迪拜债务危机
过去的六年,迪拜以建设中东地区物流、休闲和金融枢纽为目标,推进了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在该建设中,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债务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估计2009年底的债务已达到将近800亿美元。2009年11月,负债累累的迪拜酋长国宣布将重组其最大的企业实体迪拜世界,将其债务偿还延迟6个月。这一突然举动引起了人们对迪拜政府主权违约事件的担忧,也促使标准普尔与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大幅下调几家政府相关实体的评级,其债务违约保险成本也飙升。而据瑞士信贷的分析师团队表示,欧洲银行业与阿联酋迪拜公国主权投资机构,即迪拜世界相关联的风险敞口约有400亿美元。根据2010年阿联酋年报报道说,迪拜债务总额可能在1300亿至1700亿美元之间。迪拜债务问题付出水面。但在阿布扎比资金的帮助下,迪拜危机平息。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第三阶段
冰岛与中东欧国家在危机出现时由于得到救援未造成大的国际金融动荡。2009年11月希腊政府宣布,旧政府掩盖了政府赤字与政府债务的真实水平,其2009年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预计将会分别达到GDP的12.7%和113%,远超过《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由此引发市场恐慌,国际评级机构标普、穆迪和惠誉开始分别下调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引起人们对市场的进一步担忧。2010年4月希腊政府宣布如果在5月前无法得到救援贷款,将不能为即将到期的200亿欧元国债进行再融资。由于担心希腊政府对其总额为3000-4000亿美元的国债违约,各投资者开始大规模地抛售希腊国债,导致希腊政府难以通过发新债还旧债,希腊的主权债危机终于爆发。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危机逐步扩大到与希腊有着相似基本面的一些欧洲国家上来,特别是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该四国与希腊简称“欧猪五国PIIGS”)等欧洲国家,这些国家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及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均超过了60%和3%的警戒线。随着事件的发展,不仅限于以上国家,整个欧盟都面临着债务危机困扰。德国等欧元区的龙头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因为欧元大幅下跌,加上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十一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甚至有评论家推测欧元区最终会以解体收场。
正是意识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和扩展的严重性,欧盟、IMF和西方主要经济体采取了一系列的救援计划,例如欧洲中央银行和IMF先后紧急出台了1100亿欧元和75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欧洲中央银行放松贷款的抵押条件和增加银行短期贷款等。但是这些救助计划并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只是借新还旧,欧元区的总体债务尚未减少。因此,各国要深入分析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导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
欧洲主权债务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有其历史、体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在希腊发生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居民消费,导致经济下滑,货币高估使得出口始终较差,而没有灵活的货币政策,政府不得不依靠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赤字不断累积。赤字与出口下滑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希腊的主权信用风险逐步积累,并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完全暴露出来。
(一)美国次贷危机后财政支出的持续扩大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使得全球经济陷入低迷,各国针对次贷危机都采取了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欧盟各成员国大力增加财政开支以此来增加欧元区的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成员国的财政赤字愈加扩大。2010年各国的财政赤字都超出了《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约定线,财政赤字最严重的国家是希腊,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12.7%,其次是爱尔兰为12.5%,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分别为11.2%、8%、5.3%,都超过了公约中规定的财政赤字占GDP比例3%的约束线。政府债务问题最严重的国家是意大利,其政府公共债务占GDP比例为115%,其次是希腊为113%,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分别为77%、66%、54%,除西班牙外都超过了公约中规定的政府债务占GDP比例60%的警戒线。此条约在次贷危机后形同虚设,对各成员的财政开支没有任何的约束机制和惩罚机制。次贷危机诱发欧盟各成员国扩张财政开支成为了此次危机的导火线。
(二)经济增长的放缓和社会福利居高不下的矛盾
欧盟经济长期由德国、法国两大强国主导和领航,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既没有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又没有主导的支柱产业,在整个欧盟经济中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长期而来,整个欧盟就呈现“强国恒强,弱国愈弱”,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距并没有因为强国的拉动而缩小,弱国反而起了拖后腿的作用。欧盟经济主要是由德法英为主导,紧接着是两班牙和意大利,相比之下,希腊、葡萄牙、爱尔兰在整个欧盟经济中处于弱势国家的位置。德、法、英三国2009年GDP总和占欧盟27国总和的51%,而希腊、葡萄牙、爱尔兰三国2010年GDP总和占欧盟27国总和的4.8%,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但弱国也要跟上整个联盟的发展步伐,只有通过应用财政政策调控工具,来拉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做到指标上不掉队,这种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成为了此次危机的间接原因。
欧盟具有以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欧盟公务员的队伍相当庞大,公共部门雇员工资的涨幅甚至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臃肿的公务员体系使得财政状况每况愈下。欧盟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显著削弱,而长期富裕的生活环境养成的高消费习惯无法自动作出调整,政治家为了选票必然通过政府举债支出来维持高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政府债务高居不下。欧盟的失业率常年维持在10%左右,失业救济便成了希腊非常沉重的负担。欧盟一直奉行无节制的赤字财政政策和高贸易赤字发展模式,对经济造成严重透支。从希腊加入欧元区后,享受到欧盟区带来的诸多好处。其中最大优势就是更容易获得廉价的贷款。这曾一度使希腊经济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但是希腊政府没有主动控制负债、遵守《稳定与增长公约》,而是一味地保持宽松的财政政策。这样在经济上行时,高福利和高赤字可以维持;一旦经济进人下行期,以债养债的做法便使欧盟的主权信用风险逐步升级,最终演变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三)欧盟实行单一的调控经济政策变量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调控经济的两个重要的政策变量。两个政策变量调控的时效是不一样的,一般都会搭配两个变量一起使用,通过应用两个政策变量工具使得宏观经济达到均衡。但欧元区采用统一的货币政策,各成员国只能极致地应用财政政策这一个工具来调节本国的经济。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各成员国均有扩大财政开支的倾向。欧元区也没有制定统一的财政政策的制度框架,缺乏对成员国的财政状况的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惩罚机制。为了尽快走出经济困境,各个成员国难免各自为政。《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中从欧盟27国实际GDP增长率可以看出欧盟的经济增长呈现放缓的迹象,从2000年3.9%下降到2008年0.8%,2009年甚至呈现负增长,增长率为4.2%。EUROS公布的失业率的数据来看,近几个月失业率明显上升且居高不下,2010年2月至6月以来,失业率一直高居在9.6%,各成员国内部的财政负担规定了各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分别不能超过3%和60%的上限,但欧盟绝大多数成员国都远远超过了这个上限,这个制度安排早已被架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能同时使用的矛盾是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洲经济的预期。欧元汇率持续下跌,给其他国家的出口行业造成很大的压力,五国的进口需求直接下降,欧元的贬值冲击了其他国家的出口供给,两方面的影响叠加使得全球贸易市场的份额肯定会发生一些转变。近年来,欧盟持续占据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出口总值占到国内出口贸易总量的20%。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