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改革以来,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传统的财政供给范围开始逐步被打破,但是财政支出范围的边界仍不清晰,存在着“越位”现象,即政府提供私人产品,政府出钱办了市场可以办的事情。公共部门依然包揽了一些本应由企业、个人等私人部门的支出,承担了一部分应由市场功能来解决的经营性支出,有些本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仍由公共部门来负担。在经济改革中,一些有条件进入市场的经营性事业单位,如行政事业单位+办的出版社、杂志社、培训中心等,以及一些民间性的协会、学会、研究会等,仍然由财政承担着这些不应承担的经营支出。这一方面造成事业单位之间收入和财力分配不均,另一方面加剧了国家财力紧张的矛盾。上述情况表明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分配仍在相当程度上沿袭了过去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供给制分配方式,明显滞后于经济形势的变化,不仅扭曲了分配关系,而且加重了财政负担。
(二)各项财政支出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1.行政管理费负担过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步扩大,机构人员逐步增加,行政管理费的增长是正常的。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行政管理费的增长已超过了同期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GDP的增长速度,而且在财政分类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的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同时,也存在着行政管理费支出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人员经费增长过快的问题。行政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不断增加,以及开支标准的高级化,是造成行政管理费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由于支出管理方法落后,支出标准失控,支出管理普遍存在约束软化的问题,使得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乱支、挪用、浪费等不良现象。在我国当前财政支出比率较低的情况下,过高的政府运行成本和过高的行政管理支出比重,势必会使财政支出结构趋于僵化,其他公共支出难以保证,影响政府职能的履行,并会引发财政危机。
2.经济建设支出方面。尽管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比重较高,但是就其内部配置结构看,资金使用相当不合理,政府参与的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即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导致基础设施滞后,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相吻合,与政府的职能要求相距甚远。尽管国家从 1994 年后明显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但支持保护很不稳定,具有波动性。从我国农业的重要地位和现有的发展基础,以及农业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保护和支持力度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很弱,而且在其内部还存在着支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如对农产品生产营销和促销服务,农业结构调整支持措施等支出为零。
3.社会文教支出方面。一是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基础性教育保障不足。我国教育经费分配上过多的倾向高等教育,在财政的教育拨款中所占分额超过了20%,不仅高于某些发展中国家水平,甚至还高于某些发达国家水平。然而对于中、初等教育,财政支出却没有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一般来说,一国教育投资结构的比例变化与一国教育、经济的发展变化是相适应的。对于教育水平低,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最迫切需要的是发展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因为中、初等教育投资的社会效益要远远高于高等教育。总量不足,加上支出结构不合理,使得中小学的财政处于特别困难的状态,贫困社区和边远地区儿童因教育经费不足而大量失学,中小学义务教育需要“希望工程”帮助。现在看来,在教育支出总量与结构矛盾问题上,必须先解决结构矛盾,才能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二是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支出结构也不甚合理,基础性科研经费短缺。有限的财政科技投资大量被吸纳在高、精、尖项目上,基础性科研的财政保障不足。使得科研条件简单,科技人员收入低下,许多科技成果虽然在理论上、实验室获得了成功,但由于生产条件落后等原因,始终不能形成综合生产能力,长期不能取得经济效益。为此,加大基础科学研究中的财政支出比重势在必行。三是在医疗卫生支出上,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财政保障不足。政府医疗卫生投入被集中、重复地用在城市医院建设和部分人群的医疗服务消费,公共卫生服务被削弱,造成了“重城市、轻乡村,重治疗、轻预防”的卫生投资格局。
4.在国防支出方面,不仅其规模偏小,而且支出结构中也存在不合理因素。首先是在我国,目前国防支出中用于军队人员方面的费用开支较大,军队的人员太多,裁军后尚保持300万军事人员。军事人员费用较高,而国防支出水平较低,势必导致国防支出中用于武器装备现代化方面的开支相对不足。其次,在我国的国防支出中,常规力量的支出过大,高科技支出,包括新的武器、装备方面的研制、开发和装备部分所占的比重过低。
(三)财政支出存在着地区间的不平衡
由于我国目前财政收入相对匮乏,二元经济造成的城乡差别以及东西部地理位置差异造成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使得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着地区间的不平衡:一是东西部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从人均财政支出指标看,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2006 年的差距大约为 453.73元,而到 2010 年,这一差距扩大为728.51元;从东西部地区财政支出绝对规模上看,2006 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为5964.17亿元,到2010年则扩大为9768.6亿元。这说明西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基数低,绝对规模太小,尽管国家已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别较大。在城镇居民普遍享有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同时,农村居民的一部分公共服务甚至没有纳入国家财政供给范围。财政支出区域差异的存在既不符合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也使得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以及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愈加明显,不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四、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一)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框架要求,转变财政职能,理顺财政分配关系,科学规范财政支出的方向,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益,使财政支出逐步退出市场性、竞争性领域,并以法律法规为财政管理的基本手段,科学理财、依法管理、依法理财,建立起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前提,以维持党政机关正常运转为基础,以加强科学、教育、社会保障等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补充的,具有鲜明国情特征和时代特征的财政支出结构,以实现财政的振兴,努力促进和提高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
2.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
所谓适应性原则,概括地说,是指财政支出结构与支出目的、财政体制、经济发展阶段等的适应程度。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应该足与上述内容有较强适应性的结构。具体说,应性表现在:①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要与政府可支配财力相适应。②财政支出结构必须与支出目的相适应,不可偏离了实现支出目的所要求的发展方向。
(2)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是指支出结构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适应性,即指各个要素的动态平衡。理解这一原则应注意两点:一是支出结构的协调是动态的协调,是各个要素在其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运动中,不断打破原有的平衡,又不断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平衡这样一个过程。二是支出结构的协调主要指结构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适应。
(3)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是指支出结构的变动应该使为支出结构的“所费”与结构发展带来的“所得”之间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征。换言之,效益性原则表明,优化的或合理的支出结构是具有高效益的结构。从根本上说,支出结构的转换过程应该是不断提高结构效益的过程。
(二)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具体措施
1.规范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
公共经济部门和私人经济部门的支出边界如何划分,这是安排财政支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共财政活动与私人经济活动范围的科学界定,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两大部门之间的配置,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资源配置的效率,因而成为公共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整个公共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政府的动态关系决定着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只有在科学合理的界定了财政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2.完善各项财政支出内部机构
(1)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压缩行政经费开支,制止奢侈浪费
行政管理支出超速增长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说明,行政管理支出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为了从根本上保证改革真正取得成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 全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