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及管理方式应从分指标、分项目、分资金,逐步转移到法制建设、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上来。根据职能设置政府机构,大力精简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机构,对一些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可进行必要的撤消、合并和精简,或进行经营性改组;一些中介、评估、服务机构必须与政府有关部门脱钩走向市场,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合并、调整原有的间接管理经济的政府机构,裁减人浮于事的冗员,压缩不合理开支。同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和进入退出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人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包括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防止腐败的发生,这也是加入 WTO 后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能留住大批高级管理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
② 合理界定政府机构及其人员编制,规范行政经费开支
在全面推进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属于国家执法、监督部门的如基层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应列入行政编制,纳入行政经费开支范围;对不行使国家职能的各类社会团体,不能作为政府机构,财政一律不给予补助;对机构改革中已转为公司的,不得再按政府机构对待,不得再安排人员经费;对机构改革中已转为行业协会的,要相应调整经费渠道,不再由行政经费开支;对其他不属于行政经费支出性质的项目要予以清理。同时,要积极推行行政后勤改革,将机关后勤推向社会,以减少行政经费支出。
③ 继续推行行政经费“下管一级”的办法
这也就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惩措施。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建立一种制约和控制机制,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的管理格局,使行政经费支出保持一个合理的水平,实现行政经费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2)经济性支出的优化调整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家庭等私人部门是投资主体,政府投资只是对市场的弥补和补充。但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不高,同时还面临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这就决定了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投资的特殊性。
① 调整建设性投入结构,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基础性公共投资
我国财政投资性支出应当主动从一般竞争性项目的直接投资领域退出,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同时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力度。国际经验表明,基础设施建设每增加1%GDP就增加1%。我国财政在逐步退出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无关或者可以交由市场解决的竞争性、生产性经营领域的同时,应当将经济建设支出的重点调整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上来,调整到为生产建设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的方面上来,转移到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方面上来,特别是加强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
② 财政补贴支出的调整
我国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尤其是市场价格体系的日益完善,现行财政补贴制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应进行适当的清理和整顿,才能充分利用财政补贴的经济杠杆作用。政府需适度削减部分城市居民的福利性补贴以及逐步取消企业亏损补贴。
(3)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优化教育科研支出的内部结构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针对目前我国科技与教育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财政中用于教育和科研的支出进行一定的调整。
① 要加大财政对教育和科研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科研经费的比重
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财政性教育支出、科研支出的增长速度应当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逐步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研究与开发费支出占GDP4%和1.5%的目标,才能确保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高国民素质与国际竞争力。在加大对科技投入的同时,改革投入方式,由对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一般支持,变为课题和项目形式的重点支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② 必须优化教育科研支出的内部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各种教育产品中,基础教育中的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具有“纯公共物品”的特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征。财政必须根据不同阶段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实行不同的投入政策。其中,基础教育基本上属于公共产品,它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整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提供并保证义务教育是一国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其经费应全部由国家承担;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更多地具有私人产品性质,个人收益大,其费用主要应由受教育者个人承担,财政只负担一部分经费。因此,财政要改变统包教育经费的做法,把投入的重点放在义务教育上,而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则应区别对待,适当给予支持和鼓励。在科研支出方面,基础研究具有纯公共产品的特征,其成果为社会所共享,不能作为商品出售,因此其经费应全部由财政负担;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是“准公共产品”,具有直接的经济应用价值,在专利制度下可以作为商品出售,财政不应负担经费,或酌情负担一部分,并将其逐步推向市场。
③ 要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全社会对教育科技事业的投入
促进教育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仅靠政府财力的有限支持,是难以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因此,在教育方面,要提倡群众自愿筹资办学和捐资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多种形式办教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模式;在科研方面,除财政拨款外,可增加信贷资金对科技的投入,鼓励企业、个人创办科研机构和增加科研投入,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重点院校进行联合开发,支持企业大力发展同生产密切相关的科研活动,以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提高我国的科技资源供给水平。
(4)稳步提高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合理安排财政国防支出。
国防支出的基本目标应当是保持和国民经济同步增长,适当提高国防支出的比重,不仅是巩固国防的需要,也是通过国防建设,带动中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还必须合理安排国防支出,尤其要处理好常规支出与高新技术支出的关系,将高科技军事放到重要的地位。在当前国家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一种较为可行的办法是,调整国防支出的结构,降低军事人员费用的比重,增加武器研制与采购费用的比重,从而提高我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解决横向财政失衡问题
针对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区域结构差异明显的现状,国家应通过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在综合各地区的税收能力、现有公共服务、地区间差距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中央财政对各地区不同的转移支付额,使转移支付向相对贫困地区倾斜,在当前特别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物品服务,使西部地区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其他地区大致相同的财政支出水平,消除在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的巨大差别,彻底扭转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地方财政收支困难,政权机构难以正常运转的状况,以加快西部经济发展,逐步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带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在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中央政府也要视具体情况,特别是干预的必要性之强弱来选择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方式,如果中央政府并不需要具体地影响地方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可选择运用一般性补助方式;如果确实需要由中央政府加以干预和影响,并且又要明确地达到特定目的的话,则专项补助方式是一种较为恰当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级遵循上级转移支付的意图来实现支出结构的优化。
五、结论
财政支出是实现政府职能的物质保障和现实条件。政府想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财政支出的作用,不仅要有适度的财政支出规模,更要有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同的财政支出结构会引起不同的经济增长效应。本文在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之后,明确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中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处理方法,具体措施有优化经济建设支出、增加社会性支出的比例、压低行政管理成本。因为笔者的知识层面与专业能力有限,文中一些理论与看法可能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高培勇.为中国公共财政勾画路线图[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高培勇.财政与民生[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郭进伟.公共支出结构与经济发展绩效[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
[5]郭庆旺,赵志耘. 公共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郭庆旺,赵志耘,贾俊雪等.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何翔舟.政府管理半径与成本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34
[8]高培勇.为中国公共财政勾画路线图[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9]刘邦驰.公共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历史使命[J].经济学家.2007(5):123-125
[10]贾康,刘微.注重民生、优化结构、创新制度、促进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0):5-1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