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2009年国家统计局在对中小企业问卷调查中,对于“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一项,有68.7%的企业选择了“资金不足”,对于“流动资金贷款”一项,有42.6%的企业“未从金融机构获得流动资金贷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来己久,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就必然会对资金产生不断的需求,而外部资金的供给又常常处于“真空状态”,这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总是困扰着中小企业。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又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首先,受到国内经济形势不明朗的影响,中小企业原本十分有限的融资渠道变得更窄。其次,当前经济环境决定了银行对贷款更加谨慎,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进一步增加。再次,信用担保制度的不完善,使某一中小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为其担保的企业就会成为银行讨债对象,出现经营良好的企业被经营差的企业拖垮的现象,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尽管政府出台了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但是由于政策有时滞效应,到目前为止,融资和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例如,2011年9月20日,在温州有着“眼镜大王”之称的浙江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的出走就是由于资金链断裂,在温州业界引起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事实上,胡福林的“跑路”,只是将温州老板的“跑路”出走现象推上顶峰。自今年4月以来,有着民间资本“晴雨表”之称的温州,正经历着一场罕见的民间金融“风暴潮”。
3、创新能力不强
图12009年我国中小企业的支出结构
从2009年我国中小企业的支出结构看,抛开其他支出不计,在中小企业的投入中原材料成本支出和工资支出分别处于第一和第二的位置(占总支出的58.4%,这是由于在国家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影响下,中小企业利用低价的原材料成本和廉价的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研发费用的支出仅占总支出的7.1%。从“量”上来看,政策的鼓励确实达到了效果,截至2009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达到了293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8%,但是从“质”上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没有自身核心竞争力,只能作为大型企业或是国外企业的附属,而不能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这造成了中小企业竞争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差、依附性强的缺点。
四、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我国中小企业的转型既有可行性也存在着一些障碍。前面已经提到的资金链断裂、规划能力差、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和创新能力不强,都是在危机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并存的新时期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也成为中小企业转型的障碍。首先,资金缺乏和创新能力不强使中小企业无力坚持持续的技术创新,整体技术装备也很落后,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其次,规划能力差的缺点造成中小企业没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意识,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再次,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使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附属品,企业的发展方向完全取决于大企业的发展方向,受制于人,不能自主地发展真正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能力,不能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以上问题以外,我国中小企业还存在着一些积重难返的问题,对中小企业的转型形成障碍。
(一)政策的不公平待遇造成“马太效应”
到目前为止,国有大型企业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掌握着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核心行业,中小企业很难进入并接触到核心行业的核心技术,造成了中小企业先天的竞争力不足。在1995年之前,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支持很少,甚至会为大型企业而损害中小企业的利益。近几年政府虽然针对中小企业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是对比大型企业这种政策的力度远远不够。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9. 8%,政策的不公平待遇与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地位是不相符的,这种不重视造成了中小企业转型的盲目性,转型失败概率大大增加。不仅如此,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也是有区别的,1995年以后,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创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措施。但是从政策导向上分析,政府主要扶持的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对其他中小企业的扶持很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需要有不同的资源来与之相匹配,而政府的政策导向是贯穿始终的。当中小企业处于落后阶段时,政府一定要制定相关政策对其进行引导,因为企业具有“趋利性”,在初级阶段很容易犯短视的错误,为了短期的利益而进入门槛低且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行业。虽然在这样的行业中中小企业只需要利用廉价劳动力或低价原材料的优势就可以生存而不需要有自身核心竞争力,但是这样生存下来的企业由于没有自身核心竞争力,抵御经济环境风险的能力极低。就政府而言,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小企业并没有错,但是只针对高新技术产业而忽略了其他类型中小企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就会造成我国中小企业先天不具备竞争优势,更不用说后天的核心竞争力了。
(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
全球企业层次的金字塔中,处于最高层的企业出售的是标准,例如微软、Google等在各自的领域创立标准,引导行业在全球的发展方向。而我国企业不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不具备这种实力,我国企业还处于出售劳动力和出售产品的落后阶段,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要进入顶尖企业的行列必须加强自我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自主创新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我国成长性中小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仅占销售收入的0.57%,在此之前中小企业对研究开发的费用投入还不及这个数字,这种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比我国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还要低。中小企业科研投入不足是长久以来的问题。图1-1反映了2003至2009年我国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对R&D的投入情况:
图2我国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对R&D投入对比
理论上讲,中小企业体制灵活、经营多样,应该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但是事实却相反。这种投入的缺乏会破坏企业的良性循环,使企业只能依靠落后的技术生存,永远处于金字塔的最底端。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盲目和混乱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对“走出去”战略还具有盲目性。中小企业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时,对自身的优势认识不足,夸大了国际市场的利益而轻视了风险,加上政府政策的盲目鼓励造成了中小企业盲目的“走出去”。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前期普遍存在着国际经验不足、竞争优势不明显的问题,在这种状态下形成了“走出去必败”的现象。这种现象为后来的中小企业形成负面的示范效应,使得经营和发展良好的中小企业也不敢轻易尝试走向国际市场。此外,负责境外投资的部门太过臃肿,管理权限过于分散,出现申报材料数量巨大,审批程序复杂繁琐,历时过长,往往错过了境外投资的最佳时机。国家至今尚未出台一部完整的境外投资促进法,使很多鼓励政策处于灰色领域,增加了中小企业“寻租”的可能性,同时降低了政府和中小企业的效率。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还在社会责任意识和品牌意识及对国外风俗习惯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中小企业“走出去”难的困境。2011年年初,华为公司迫于压力,放弃了对美国三叶公司(3Leaf)的收购,这也是华为公司近年来受阻的多起跨境并购案之一。而有数据显示,过去两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失败率全球最高。这就是由于我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前并没有认真做好战略规划。
(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落后
波特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中对企业集群作了以下定义:“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按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国家产业发达和企业竞争力强的核心特征。中小企业先天具有规模小的不足,而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之间经验、技术的合作和交流,不但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的试错成本,还可以形成区域内的规模经济,同时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组团”的方式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总之在给各个方面都可以增强中小企业集体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正常状态下,中小企业的集群会产生“协同效应”,这也是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的最重要因素。”
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绝大多数的集群出现在东南沿海的广东、浙江和江苏一带,尤其是以江浙为主,比较著名的是义乌小商品城、柯桥轻纺市场和海宁皮革市场。从涉及的行业类别来看,食品加工业、机械制造业、建筑建材业、纺织业和服装加工业为高进入行业,这些行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无技术无资本低附加值,即使是所谓的高科技产业集群也不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实际上是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电子零件加工制造基地,这些地区并不具备自己的核心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抗衡。这种低级别的集群效应不利于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当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成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桎梏。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往往在经历短暂的辉煌后,发展后劲不足,甚至消亡,如温州和中山各有一个灯饰产业集群,但前者由于技术创新不足,产品质量不过关,而在后者的竞争下消亡(也有部分企业迁移到中山)。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甚至产品的同质化造成中小企业间的恶心竞争。这种集群忽略了中小企业个性的发展,英特尔(Intel)前总裁安迪•格罗夫(Andy Grove)在谈到企业发展时说:唯“偏执狂”得以生存,这就是企业的个性发展。在企业同质化的影响下,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极差,一旦经济环境出现负面影响,同质的中小企业就会相继倒闭,形成集群内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一毁俱毁的局面。所以政府在鼓励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达到企业之间的差异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五、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增强自我创新能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