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三)企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很多加工贸易的出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而是外资企业在华投资获取高额利润的方式。由于跨国公司依靠自身先进的技术和我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在我国大力开展加工贸易,把我国作为全球生产基地。而外资企业多从事的是高端产品生产,配套比例高,加工的重要环节基本上为外资企业所占据,挤占了国内企业发展的空间。同时,加工贸易大规模发展,需要大量进口原料,造成我国相关原料工业发展滞后,最终影响整个国家的工业发展。另外,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较早,现在这些企业已进入产业转移阶段,一些加工贸易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在加速。由于加工贸易的内外资的政策并不完全统一,外资的政策明显优于内资企业,这样,外资企业抢占了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机遇。
(四)频繁遭遇贸易摩擦
目前全球贸易保护有所抬头,国际贸易壁垒也越来越严重,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频繁遭遇贸易摩擦。在货物贸易方面,我国出口的商品不但受到很多国家的反倾销、反补贴的干扰,而且还面临着大量的、甚至是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环保限制,特别是我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的出口商品,如纺织品与服装、箱包、鞋子、农产品和蔬菜等,近年来更是频繁遭遇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保障措施、限制进口等贸易壁垒。
有关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已连续8年成为全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纺织品与服装贸易取消配额后,具有价格优势的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贸易却相继遭遇欧盟和美国的“特保措施” 限制,俄罗斯、西班牙等国甚至还爆发了抢夺和焚烧中国商品、冲抢中国商店等恶性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欧美国家各种各样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频出,大幅抬高了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出口门槛。据世贸统计,2010年前10个月,美国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4起,美方统计涉案总金额7.3亿美元;同期,欧盟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10起,超过2009年全年案件总数,涉案金额约47.4亿美元,是2009年全年的5.5倍。同时,2010年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商品结构开始向高端电子产品转移,如,2010年6月底,欧盟对我国无线网卡同时发起反倾销调查和保障措施,2010年9月又发起反补贴调查,是迄今为止我国遭遇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救济调查;2010年12月9日,美国对我国启动电机和发电机生产企业提出337调查申请。
四、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我国加工贸易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对国民经济和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但是同时也带来了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和巨额外贸顺差等一系列问题。支撑“中国制造”的两大因素: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巨大的环境生态损耗,这两大因素也日益暴露出其致命弱点,由于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犯,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中国原来的“优势”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的“劣势”。要使加工贸易这种独特的贸易方式能更长远、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坚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长远策略。以下是对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探讨:
(一)发展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产业
我国加工贸易的本质特征是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我国绝大部分加工贸易属于承接低水平、低利润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外商主要转让国际上相对较低的技术和一些现有的成熟技术,以继续占领夕阳产业和成熟产业市场,真正高科技的加工贸易严重不足。以下是在我国发展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产业的几点探讨:
1.发展核心技术,设立研究开发中心
为加工贸易科研开发成果商业化生产创造基础,是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在加工贸易领域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对此,需要国家在促进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设立具有标志性的国家级研究开发中心,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贸易政策时,应将高新技术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区别对待,鼓励企业利用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形成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制造的发展环境。
2.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加工企业大多从事加工制造,缺乏核心技术和开发能力,科研开发投入不足是突出问题。通过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但是不能对跨国公司转让核心技术存有幻想。应当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走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路子。高新技术企业尤其要坚持动态引进新技术,始终跟踪本行业世界先进技术水平,从代加工(OEM)向代设计(ODM)乃至自创品牌(OBM)发展。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产业导向的力度,在国家统一调整新技术领域投资政策的基础上,应制定完善的地方性产业优惠、区域优惠政策。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减少因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大、更新快的风险,可以考虑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基金,给予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项目以重点支持。加大力度改进对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监管、服务工作,优先帮助、协调解决其在建设和经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完善政策、创新管理方式
1.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的现代监管体系
从目前加工贸易的发展趋势来看,加工制造技术的不断升级。从加工制造环节向上、下游延伸,为此,应改革按照职能分工的监管组织形式,相应建立各种职能交叉的复合人才汇集的监管组织,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调整和重组。同时,监管体系建设则应逐步向国际规则接轨。应对不同监管机构的职能进行横向整合,大力发展电子化监管体系,加强对监管手段和工具的现代化改造,形成有形和无形监管相结合的新监管体系。
2.建立完善的加工贸易政策促进体系
在统筹考虑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基础上,统一各种贸易方式下国产料件出口的退税率,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引导加工贸易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促进我国原材料、零部件、设备出口。将加工贸易的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政策的范畴,通过规范,确定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这样将有利于国内经济和产业发展。加快制定各类加工产品的耗料标准,并根据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改造适时进行调整。进一步下放进出口经营权。在对外经贸政策上,对从事加工贸易的生产企业放开加工贸易经营权。
(三)向中西部地区推进发展加工贸易
我国加工贸易虽然在很长时间内占据了对外贸易很重要的部分,但一直处于区域不平衡状态。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沿海地区运输成本较低、信息便利,加工贸易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例如:2008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超过400亿美元的省市共五个,从大到小依次为广东、江苏、上海、山东和浙江,上述五个省市合计占当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4.2%。其中,广东和江苏分别为4170.5亿美元和2260亿美元,分别增长3.3%和5.1%,增速分别回落13.3%和14.4%。
我国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却不能得到开发利用,这样不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另外,由于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迅速发展,以及生活费用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优势逐渐削弱,随着沿海加工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边际利润也会逐渐下降。因此,如不尽快解决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分布区域上的巨大差异,我国在加工贸易中的劳动力优势将很快丧失,也会给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向中西部地区推进发展加工贸易,一定要同当地的优势结合起来,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可重点发展资源产品、农产品和优势工业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做到起点高、效益好。
1.根据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出口优势产业。建立以农业、矿产资源开发为核心的矿产品加工、能源加工、农产品加工、和边境贸易,改变粗放型开发经营矿产资源和盲目扩大出口加工贸易生产能力的做法,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商品升级换代。要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增强对资源性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能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使资源优势确实转化为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的优势。
2.增强中西部地区对外商投资和东部产业的吸引力,加强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软硬环境建设。鼓励东部地区对中西部相邻地区的技术援助,资金注入和劳动力培训,鼓励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为东部产业的配套生产,创造和利用一切条件,使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入全球化产业体系,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
3.中西部地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良好的加工贸易发展环境,有针对性地发展面向中亚、南亚等出口的加工工业。积极开展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经济纽带维护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周边国家的运输通道。
4.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要取得突破和更大发展,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沿海地区的做法。必须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独特优势,采取新的思路、新的模式和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发。
(四)限制并逐步停止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加工贸易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了,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我国石油从1993年开始出现消费缺口,且缺口逐年增大,2006年进口依赖度高达47%,接近警戒线50%的水平。我国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石等资源类原材料需求较大。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我国钢铁工业所用的铁矿石50%以上来自于进口,全球新增铁矿石量的90%以上用于我国的消费,2007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3.83亿吨,进口额超过了400亿美元。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均列全球第二,能耗高、污染重。节能减排政策是通过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增长速度,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环境清洁方向转变。在此背景下,一些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加工贸易却仍在不断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因此,加工贸易要在我国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限制并逐步停止加工贸易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五、结论
综上所述: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的一种重要的贸易方式,自从在我国出现就一直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并且我国发展加工贸易仍有多方面的优势,这一贸易方式也将在我国长期存在和发展。推进加工贸易的发展应该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需要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和提升配套能力、发展高新技术的加工贸易、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生存能力;鼓励国内企业主导的进料加工贸易,提高原材料国内采购率;向中西部地区推进发展加工贸易,使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同时,加工贸易的未来转型升级应与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一致,向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坚决抵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有害的投资和生产等加工贸易活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加工贸易在我国发展的优势,使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最大化,尽量避加工贸易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让加工贸易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贸易长期稳定发展的有效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光辉的历程 宏伟的篇章——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2.伊浩华:《我国加工贸易持续发展路径选择》,《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2期。
3.孙国辉:《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机制的研究》,《经济管理》,2007年第8期。
4.陈岩、张桃:《积极推进以“技术+品牌”为核心的“走出去”战略》,《国际贸易》,2007年第3期。
5.宋全成:《迈向贸易强国》,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年版。
6.廖力平、陆小芳:《促进我国加工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商业经济》2009年第18期
7.凤凰网:《加工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的新道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3/3